导演│余子豪
製片│史晓桉
因为赌博、借高利贷和套现信用卡,我父亲阿明欠了近300 万债务,无力偿还。我的母亲阿芬碍于当时中国婚姻法的规定,只得帮助阿明一同还债。而在卖房还贷的前夕,楼上的租户意外死亡,在封建传统的中国,死过人的房子难以出售。还清债务的四年后,阿明再次欠出巨额贷款。不同的是,婚姻法变了,夫妻无需共同承担债务,这给了阿芬离婚的勇气,但她却遇到其他意想不到的阻碍⋯⋯
导演、製片│李柯靓
柯靓是在纽约学习纪录片的留学生。2019 年5 月她为调研死亡教育,採访到死亡教育家Shatzi WEISBERGER,一位为自己办过「生前葬礼」的89 岁老太太。荒谬的是之后一星期的暑假,柯靓临时回家发现母亲自她出国后就被确诊癌症晚期,全家在过去一年里保守着这个秘密,柯靓一无所知。突然间她面对的不是一个仅用言语来讨论死亡的机会,而是一堂实实在在面对生命消逝的课。在震惊和痛苦中她利用影像记录母亲的离开,反思自己的成长,并重新思考生死别离。
导演│康宇琪
製片│曹曦、Dana KALMEY
《呼吸之间》带我们共同见证中国首位女性自由潜水冠军陆文婕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她将进入深海深处,完成她从未达到过的壮举——在2020 年的世界比赛中自由下潜到90 米。白天做为一名职业药理顾问,利用业馀时间拿到自由潜水金牌的她,无论做什麽都会全心投入。在去年的比赛中,最后离水面20 米时陆文婕遭遇了低氧昏厥(BO),但她并没有放弃,反而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明年,在巴哈马深度赛—这个让她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赛场,她将在这里战胜自己心理的阴影,并创造新的纪录。随着每次的呼吸和随后的深度下潜,她都面临着可能无法再次回到水面的危险。这一次她能成功地回到水面吗?
导演│徐玮超、陈玮曦
製片│夏伟聪
沉巍一直在上海的街头流浪,以捡垃圾为生。一位播客把他蓬头垢面坐在路边读《左传》、讲《左传》的视频传到了网路上,使他迅速成为了网路焦点。「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网友们开始编织有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塑造他们各自的流浪大师,并把他当做对于时代的讽喻。而网红们则像吸血虫一般,觊觎他短时的荣光,蜂拥而至。自此他的人生轨迹,像26 年前被认定成为精神病一样,再次发生了离奇的翻转。当命运驱使他重返社会,他将如何面对过往苦难中的罪与罚?当每个粉丝都希望沉巍在直播的世界里创造新天新地时,只有沉巍自己显得疏离而迟疑,他知道这一切,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面对直播镜像对他的层层裹挟,他又能否突破楚门的境地,去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新生活?
导演│车怡岑、夏鹏程
製片│杜海
出身湖北农村,十年寒窗苦读考取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安稳的大城市白领——本是影片主人公坚果兄弟的成长轨迹。但他却背离了这个轨道,意外成为了一名落魄却知名的当代艺术家。从人的精神困境,到人与生存环境关係的探讨,一次又一次创作出引发中国社会舆论震动的作品。他是如何从艺术的角度去关注社会议题的?面对社会阻力与家庭压力,他又将如何继续他的创作与生活? 本影片将展开这个故事。
导演│叶家文、叶文希
製片│李婉贞
印尼移工Yuli 在香港当了十年家务助理,社会普遍轻视移工,但她却热爱这个城市。她喜欢写作,勇于发声,作品入选台湾移工文学奖,令她深受鼓舞。
2019 年,香港爆发大型社会运动,但本地缺乏印尼语资讯,Yuli和义工成立网上媒体,为在港的印尼同胞服务。她在休假日到抗争现场拍摄报导,不惧怕催泪瓦斯,只担心会被僱主发现。
同乡劝Yuli 安守本份,她却不愿放弃报导真相。入境处人员突然上门把Yuli 带走,她被关在拘留中心一个月,最后遣返印尼。
Yuli 患上创伤后遗症,困在家乡印尼,她不知怎走下去。
导演│苏美玉
製片│洪伯豪
台湾云林县的偏远渔村,长期地层下陷,半数以上的土地泡在海水里,年轻人大量外流,当地人认为,只有失败者才会返乡。
一场严重车祸后,林荺紾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她决定离开城市,回乡陪伴年迈的父母。除了继承父亲出海捕鳗苗的工作,她还想创业养殖台湾草虾,但在此地的环境养殖是一种赌注,工作劳动艰辛,在家的时间反而少了许多。
车祸后荺紾得到神启,帮人收惊解惑,成为她重生后的责任。身在这保守的渔村,自我与家庭及大环境的矛盾冲突,在她身上交战不休。创业的成败、父母的不理解,纵然是得到神启的她,也难以找到答案。
导演、製片│吴美芬
爷爷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后,83 岁的奶奶成了大黄唯一的亲人。他在封城隔离、医护短缺、求救无门的困境中,孤身一人竭尽全力让奶奶活了下来。他原本想着,日后自己应当代替爷爷照顾好奶奶。可奶奶康復回到家之后,祖孙两人却经常吵吵闹闹、争执不断,难以共处,大黄甚至多次做出砸烂家里东西的暴力行为,导致性格倔强的奶奶萌发轻生的念头。这让大黄愈加苦闷,不知所措,陷入了困境。
导演│高仓天地
製片│康世伟、刘珊珊
2000 年后阿里巴巴企业的迅速崛起,中国人开始疯狂网路购物,导致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现有惊人数量的卡车司机──三千万,他们扛起了中国近80% 的货运总量,每天爆肝运货,以命换金。面对着混乱的物流系统与恶性竞争。他们驾驶卡车驱动着中国的经济命脉,行驶于生死之间。
影片通过对卡车司机们及其家庭的纪录,展现在中国经济强势崛起下,被网购裹挟的物流人的挣扎与迷茫。这是中国在暴富而繁荣的外表下,尴尬而虚弱的社会现实。
导演、製片│廖建华
余浩玮,一个年轻时滋事辍学,面恶心善的戏剧老师,来到一所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与网路,集体管理生活的中介学校,希望透过戏剧教学与毕业巡演,让青春躁动的生命透过艺术找到不同的出路。
但学生凋峰因为在外面积欠赌债,选择在毕业前夕离校去还债,债未还成就又被警察抓走;学生金光则整天期待家人来带他回家,但他却想不出回家的意义,一次又一次在期待与失落中摆盪。人生如戏,余浩玮只能陪着他的学生们,面对那一场又一场的人生状况剧。
导演、製片│杨圆圆
製片│丁大卫
製片│邹艾暘
2018 年,中国女导演杨圆圆走上旅途,寻找被遗忘在历史阴影中的华裔女性。她追随着曾是好莱坞一代女性先锋,如今却乏人问津的电影人伍锦霞的脚步,来到旧金山唐人街。在这里,她遇到了传奇舞者余金巧,讲述华埠都市传说的导游方美仙和「都板街舞团」的姐妹们。这群女性儘管生命境遇各不相同,却在花甲之年走到一起献身表演。导演与曾亲历旧金山华埠夜总会黄金时代的她们一同踏上旅途,从旧金山出发,到拉斯维加斯、夏威夷、哈瓦那,最终抵达上海跟北京。她们跨越20 世纪华人演艺史,在海内外华人世界的交汇中共同谱写出一部伍锦霞遗失电影《女人世界》的当代变奏曲。
导演、製片│ David FRAZIER
製片│Eli KAO
在戒严法逐渐殒落的80 年代台湾,众多国际学生组成的摇滚乐队开始推出中文专辑并在各大知名节目上进行演出。其中的开拓者,「颱风」和「外交」,不仅是史上第一批用中文推出专辑的「老外」,更是在盗版和唱片行不稳定的状况之下达到了预想不到的好成绩。他们是台湾的第一代摇滚巨星和全亚洲最历久不衰的驻唱乐团之一。「颱风」和「外交」体现了当年摇滚乐在台湾普及化的故事:在60 年代美军俱乐部的兴起之下,台北成为了「亚洲性爱首都」。在80 年代的经济繁荣的台湾,就算跳舞再怎麽违法,狂欢依旧生生不息。
导演│刘湘晨
製片│徐秋丽
着名视觉人类学家刘湘晨为了实现与塔吉克老父亲吾守尔·尼牙孜的生前约定,带着女儿刘贝贝重返帕米尔高原。依据塔吉克人「见山如见父」的古老传统,一行人决定去看帕米尔高原最高的山——乔戈里峰,以此实现曾经的承诺。因为过去长期在帕米尔高原拍摄,刘湘晨与女儿的关係很是疏远,本片从女儿的视角全程观察,女儿的态度也经历了从不解、抱怨、艰难应对,到最终理解父亲此生挚爱的事业,感受到父爱如山的含义,完成了父女关係的和解。
导演、製片│赖冠源
製片│韩采容
製片│佟孟真
因为听与说而产生的思索,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本片将实验以观众对西拉雅语「有经验」的概念来感受并召唤语言的存在,希望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也有思考与使用的经验,如此的经验将同时对于西拉雅语产生思想,并将影片的概念延伸至大众,理解影片用意为强调「愿意使用语言」在復育过程的重要性…
导演│周天一
製片│张心洁
成余和叶贞是一对一起生活了70 年的夫妻。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人,虽然一辈子都在吵吵闹闹,却还是互相搀扶着度过了种种艰难时局。如今他们子孙满堂,在乡下安享晚年。
成余的九十岁生日就要到了。他从很早就开始期盼着这个大日子,好让邻里乡亲来见证周家的兴旺。而一辈子居安思危的叶贞却越来越焦虑,害怕家族的好运会走到尽头。
一位亲人的突然离世,让叶贞的担忧变得更加严重,常常卧病在床。成余成了她身边唯一能依靠的人,日復一日照料着她的生活起居。相处时间的增多带来了更多的争吵,但也让两位老人开始慢慢体察对方的内心。
各怀心事的两位老人,在寒来暑往中回望着、展望着,准备迎接晚年最重要的一天。
导演│林诗纯
製片│陈昱伶
「修片」一门早已凋零的技艺,美化了上个世纪的黑白老照片,也完整了上个世代的珍贵回忆。修片师——林联,从小在自家的照相馆走跳,习得父亲传承下来的职人技艺。一路走来承揽台湾各地的委託,从结婚、生子、直到退休。凭藉贯穿林联一生的职业,回忆一个女性职人的大半辈子,也回溯台湾相馆的兴末,更回顾一个时代的流逝。
导演│周铭影
製片│赵佳
影片的核心是聚焦于「童模造星」这一社会现象,探讨这个行业的来龙去脉,以及参与造星活动的家长和孩子的动机和诉求。也由此深入到儿童模特的教育和成长,通过跟拍湖南、重庆、北京不同社会和经济层面家庭在将孩子投入到童模培训当中不同程度的对比,呈现其差异和相似,通过造星过程中孩子、家长、家庭的活动,观察他们的变化,和造星这一行为带给他们的影响,由此探讨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和参加者故事中折射出的社会特徵和价值观。
导演│苏青
製片│米娜
製片│郭晓东
上海音乐学院,是一所中国顶级、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对于王怡文来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她将会成为中国首例声乐歌剧系的盲人学生,这将是她踏上世界一流歌唱家的伟大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如果考不上,我们去新疆种枣树」来自河南的母女商量,家乡特产大红枣,音乐的大门关上了也许还有快乐的田园……上海音乐学院不仅对专业录取要求苛刻,也对视力有审核标准。母女俩最大的自信,是音乐上的自信,除此以外,一筹莫展,人能胜天吗?
Get daily insight and update containing tips, skills for your creativity
Zero Spam. You Can Unsubscribe An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