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余迅
製片│Daniel CROSS
伫立街头面对都市重建,寇叔受到有着大好前景的搬迁提议所吸引,同时却又不愿放弃他原本在邻里的生活。面临着年老与陷入困境的儿子,寇叔挣扎着试图保留他仅存的一点快乐与尊严。
导演│黎小锋
导演│贾恺
目前,「红歌」復兴,「红色文化」在中国大陆风起云涌……。而从1998 年开始周游中国,宣传雷锋,一心要创办共产国际大学的老刘,则是大声喧哗中一个泛着幽默色彩的音符……。
老刘是唐吉柯德,十三年饥肠辘辘宣传雷锋;老刘是烈火金刚,关进精神病院还不捨信仰;老刘是精神探测器,是流动媒体,是掉进音箱里的一隻豚鼠;老刘是疯子的知音,城管的扫荡对象,被穷人接济的大人物……老刘永远都生活在昨天。他走遍全国寻找同道,筹建山寨版的共产国际大学,要解决一万个年轻人的信仰教育问题……。
这是一部关于命运、信仰与教育的悲喜剧。2007 年3 月开拍,採取长期关注、定点跟踪的方式,在时间之流中体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时代精神的变迁。
导演│Isabelle MAYOR
製片│Jan VASAK
在香港,每一平方公尺的土地都得彻底利用。白日熙来攘往的街道,夜间变身为购物中心。油麻地的巷道一封街,成了蔬果批发市场。清晨五点的中环,数千名快递员忙着分发每日配送到家的报纸。空间自我回收再利用。美丽都大厦有如一座节能的垂直都市,纺织工厂与旅馆、网咖、公寓、餐厅共存。人们在同一个屋簷下生活、工作、交易。
象徵香港精神的工匠和街头工作者,以名为「路边摊」的小型特殊商场,将纵横全城的数千条街道转化成社交场域。我们将跟随鞋匠、防水布摊贩和家庭主妇,深入他们的居所。我们将採访他们的家人,瞭解每天置身这种紧密生活的感受。
卖雨伞的何先生,已经在同一条街工作了50 年,而年轻的瑞奇,才刚在两栋摩天大楼间的夹缝开了一间麵摊。这些小型创业者以原创、脱俗的方式,紧紧抓住每一个角落,充分利用这座城市的稠密。香港,每一平方公尺的土地都不能浪费。
导演│黄建亮
这是一个抗拒正规学校教育体制,让孩子在家自学的家庭成长故事。
目前我们的教育大都在学校进行,虽是以传道授业为内容,却以考试、升学为目标,近年来更因为教育改革政策的反复,让学子与教师们惶惶不知所措。但在根深蒂固的望子女成龙凤观念下,有多少人胆敢挑战整体社会制度。
适性自学虽然可以弥补了制式教育体制僵化迟滞的部份,然而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缺少在团队中与同侪互动与沟通的社交能力,也是明显缺失;相关法律制度有待建立;教育学习的内容与进度之订定,自宅学习中许多不为外人道的苦与乐,是本纪录片主要探索的内涵。
导演│王文明
导演│王一飞
何芳菲与家人即将失去校园和家园,而被迫沦为民勤又一批背井离乡的「生态难民」,生活在土地沙化、水源枯竭之地的孩子们的生存道路也极其艰难,他们的身上,背负着父辈的希望和家庭的未来,即使对于未来憧憬无限,也无法掩饰内心深处对沙漠化的恐惧,从出生到现在,他们就一直感受着生态恶化带给他们几代人的刻骨铭心的创痛!
导演│管盛盛
製片│Alexis MESTRE
这个大纲的设想为,90 分钟的影片在时间上呈现的是太阳村的一天,这一天中的17 个不同的片断,组成了常规的太阳村生活场景。也暗示出这里的每一个孩子是如何成长的历程。(虽然这17 个片断都是设想的,但是这个设想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对太阳村实际的观察和瞭解后,制定的拍摄,是有很强的操作性的。)影片用一种成长的常态去剖析这份不为人知的、晦涩的关爱。
导演│王淼
这是一段关于一位美国私立高中招生人员及三名前往美国念书的中国留学生的旅程。透过这三名留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位于太平洋两端的文化及教育差异。这些学生放弃了在中国考大学的机会起程前往美国,当他们降落在美国缅因州后,他们的希望和梦想将如何展开?
导演│洪雅纯
导演│谢佩芳
这是一部重回电视节目拍摄现场观察花屿岛民真实生活的影片,探讨当时担任製作单位的我们以节目拍摄的方式主动介入学童学习与生活,提供相机并与校方设计一系列摄影课程、邀请路透社平面摄影记者担任老师,期望透过相机在短时间内看到小朋友眼中的世界,但萤光幕上呈现的花屿真的是小朋友的想法与观点吗?我们离开后岛上真实生活是什麽?
导演、製片│贺照缇
曾经当过小流氓的社工员小胖,想要帮助曾经触法的原住民少年犯,脱离他们现在的生活。
少年们从高中休学之后,就不想继续唸书,也没有工作。小胖介绍少年去葬仪社工作,从最基层的洗刷大体学起。也有的少年去了民宿工作。
少年们的家境都十分贫困,他们急切的想要赚更多的钱,混帮派和偷窃显然是最快的方法。小胖也急切的想把少年从过去的人际网络中拔出来,但并不容易。小胖会成功吗?一个身处边缘的年轻生命,要经历多少辛苦,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导演、製片│何泱
製片│谢骏毅
《养奢》阐述现代中国的家庭生活。王是来自中国农村的貂皮业者,辛苦地维持着生意以及因为独子自杀而破碎的家庭。本片记录王的家庭,以及他与家人们在儿子离开之后努力过活的情况。
导演│龙淼渊
製片│锺秋梦
14 岁的童(深圳)和13 岁的东(香港)都被业界寄望超过丁俊晖,傅家俊等檯球精英。童父母大胆一搏,让童辍学,跟随中国檯球教父伍文忠。东却不能放弃学业,因为在香港这是违法行为。中青赛即将开始,童和东如何应战?这是一个观察式影片,老少咸宜的题材。希望在大银幕呈现一部从容又饱含内容的电影,像一场好看的斯诺克比赛
导演│顾仁权
製片│Rene SEEGERS
1958 年至1962 年,中国爆发惊世大饥荒,当年惨烈灾情以及毛时代的世态万象,至今鲜为人知。本片努力揭示真相,用事实说明毛泽东的大跃进政策,如何将中国农村变成了人间地狱。
导演│王国庆
这是一部反映中国当代青年情感、婚姻与生存状态的影片。当今中国,教育、住房、就业、医疗等一系列改革的失败所带来的压力,直接而有力地落到了人们身上,使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青年,处于极尴尬的境地。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买不起房,甚至谈不起恋爱,在婚姻的门槛面前,更是望而生畏……,都说青年是社会的希望,此境遇下的中国青年,能支撑起动盪不安的中国未来吗?
导演│章大中
製片│蔡心琦
这是个截肢的超级马拉松冠军重新站起来的故事;在身体和心理上;2008 年,台湾超级马拉松跑者邱淑容,在法国完成18天1,150 公里的比赛后,因为细菌感染双腿截肢;三年来她努力復健,重新开始上班,并且骑着三轮脚踏车,完成全程马拉松;邱淑容的先生是她的启蒙教练,截肢之后,她先生对于鼓励她
开始跑步深深自责;邱淑容则认为截肢是她自己的错误,破坏了整个家庭规律的生活;为了弥补各自的错误,三年来他们形影不离地互相陪伴;随着邱淑容逐渐能够独立行动,重新回到和跑友运动聊天的生活,他们两人对于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导演│卢干文
製片│Jean-Philippe URY-PETESCH
卢干文结合他身为科技游牧者、纪录片工作者以及老师的工作经验,将其运用在传统三轮车(tuk tuk)上进行行动电影及活动式的培训工作坊。他採用独特的中国电影拍摄手法,前往开发中国家激励与训练当地的年轻人拍电影。他认为,这是一种可以帮助这些生活困顿的年轻人的「心灵疗癒课程」。晚上,他的三轮车会是一个可以进行文化交流或是带给大家娱乐的露天电影院;白天,则是带领当地的居民拍摄具香港风格的动作片、低成本科幻片或是记录他们与当地青少年及孩童互动的训练中心。
进行这个计画的理由很单纯,因为儿童们长期生活在遭受困苦的环境中,并且毫无激发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是求进步的动力。除了单纯拍摄纪录片之外,他们也自创了一种娱乐方式-运用香港特有的游击拍摄模式训练这些孩子让他们成为会说故事的人。
导演、製片│Rosie DRANSFELD
製片│Fran YANOR、庄芳芳
渔船船长苗红巨,第一手经验到科学家们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的警告-世界的海洋正在枯竭。在中国,渔业的危机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来得明显。快速的工业化与人口过剩耗竭了周围的海洋。本片以纪实的观点镜头来说这个故事,近距离一窥个人在全球灾难当中挣扎生存的努力。
导演│吴汰紝
製片│李孟津
可有看过小小孩在托儿所前不肯放掉母亲的手,哭得死去活来的戏剧画面?职场、住家、学校的空间分化,代表着生活场域的切割,因此的隔阂与陌生,让送小孩上学和送孩子去当兵,似乎有着相同「生死未卜」的无力。
一位平凡的职业妇女汪慧瑜,异想天开,想要「带孩子,上班去!」,从向职场争取到深入法规,她发现这个社会对「母亲带小孩」这个重要的种族延续日常活动,不友善与缺乏瞭解的现实。「待在家里」,或者冷血的去到职场忘却小孩在托儿所。
为了完成这个「异想」,她开启的这个越前进越多残酷浮现的冒险,让她必须摇身一变,成为学校创办人、涉入友善企业的推动、甚至积极促成纪录片的拍摄,积极发声。为母则强,从一个妈妈为了完成单纯心愿而开启的旅程,从数个友善企业要「友善」设立员工子女托儿所经历的困难,我们是否会更清楚的看见,多少政府和社会漠视的环节默默帮助了「少—子—化」?
导演│马占冬
製片│孙晓筠
2005 年李丝美带着子女在收割她的最后一季鸦片。自佤邦全面禁种后,在这个外界称为「金三角」的地方种植鸦片超过百年的人们,必须面对更残酷的生存考验。与李丝美不同,陈婆婆是少女时代来到佤邦的中国人,靠收售鸦片为生,没有身份的她再也没回过故乡。这是几代人失去身份与国家的民族,在罪恶中被世界遗忘。
三年禁种缓冲期过后,李家的女儿留下一个未婚生育的女儿去官家做僕人了,二儿子吸毒入狱,小儿子长大也开始吸食毒品,除此李家的生活没有任何变化。
2009 年缅政府对果敢的枪声,使佤邦地区紧张起来,渴望得到中国政府态度的的佤邦也只能靠民族武装捍卫自己的生存空间。命运一片茫然。做出「全面毒品」的国际承诺的佤邦在得不到国际社会有力支援的今天,面临新的人道主义危机与现实困境。
导演│李雅玲
一个有妥瑞症的导演,与一群来自不同年龄与社会位置的妥瑞患者与家人,他们的生命经验互相重叠又多样,他们聚在一起,决定在不靠药物的状况下,替自己找寻另一个出口。
Get daily insight and update containing tips, skills for your creativity
Zero Spam. You Can Unsubscribe An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