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馬占冬
製片│孫曉筠
2005 年李絲美帶著子女在收割她的最後一季鴉片。自佤邦全面禁種後,在這個外界稱為「金三角」的地方種植鴉片超過百年的人們,必須面對更殘酷的生存考驗。與李絲美不同,陳婆婆是少女時代來到佤邦的中國人,靠收售鴉片為生,沒有身份的她再也沒回過故鄉。這是幾代人失去身份與國家的民族,在罪惡中被世界遺忘。
三年禁種緩衝期過後,李家的女兒留下一個未婚生育的女兒去官家做僕人了,二兒子吸毒入獄,小兒子長大也開始吸食毒品,除此李家的生活沒有任何變化。
2009 年緬政府對果敢的槍聲,使佤邦地區緊張起來,渴望得到中國政府態度的的佤邦也只能靠民族武裝捍衛自己的生存空間。命運一片茫然。做出「全面毒品」的國際承諾的佤邦在得不到國際社會有力支援的今天,面臨新的人道主義危機與現實困境。
導演│李雅玲
一個有妥瑞症的導演,與一群來自不同年齡與社會位置的妥瑞患者與家人,他們的生命經驗互相重疊又多樣,他們聚在一起,決定在不靠藥物的狀況下,替自己找尋另一個出口。
導演│吳汰紝
製片│李孟津
可有看過小小孩在托兒所前不肯放掉母親的手,哭得死去活來的戲劇畫面?職場、住家、學校的空間分化,代表著生活場域的切割,因此的隔閡與陌生,讓送小孩上學和送孩子去當兵,似乎有著相同「生死未卜」的無力。
一位平凡的職業婦女汪慧瑜,異想天開,想要「帶孩子,上班去!」,從向職場爭取到深入法規,她發現這個社會對「母親帶小孩」這個重要的種族延續日常活動,不友善與缺乏瞭解的現實。「待在家裡」,或者冷血的去到職場忘卻小孩在托兒所。
為了完成這個「異想」,她開啟的這個越前進越多殘酷浮現的冒險,讓她必須搖身一變,成為學校創辦人、涉入友善企業的推動、甚至積極促成紀錄片的拍攝,積極發聲。為母則強,從一個媽媽為了完成單純心願而開啟的旅程,從數個友善企業要「友善」設立員工子女托兒所經歷的困難,我們是否會更清楚的看見,多少政府和社會漠視的環節默默幫助了「少—子—化」?
導演、製片│Rosie DRANSFELD
製片│Fran YANOR、莊芳芳
漁船船長苗紅巨,第一手經驗到科學家們在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警告-世界的海洋正在枯竭。在中國,漁業的危機比其他任何地方都來得明顯。快速的工業化與人口過剩耗竭了周圍的海洋。本片以紀實的觀點鏡頭來說這個故事,近距離一窺個人在全球災難當中掙扎生存的努力。
導演│盧幹文
製片│Jean-Philippe URY-PETESCH
盧幹文結合他身為科技遊牧者、紀錄片工作者以及老師的工作經驗,將其運用在傳統三輪車(tuk tuk)上進行行動電影及活動式的培訓工作坊。他採用獨特的中國電影拍攝手法,前往開發中國家激勵與訓練當地的年輕人拍電影。他認為,這是一種可以幫助這些生活困頓的年輕人的「心靈療癒課程」。晚上,他的三輪車會是一個可以進行文化交流或是帶給大家娛樂的露天電影院;白天,則是帶領當地的居民拍攝具香港風格的動作片、低成本科幻片或是記錄他們與當地青少年及孩童互動的訓練中心。
進行這個計畫的理由很單純,因為兒童們長期生活在遭受困苦的環境中,並且毫無激發他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是求進步的動力。除了單純拍攝紀錄片之外,他們也自創了一種娛樂方式-運用香港特有的游擊拍攝模式訓練這些孩子讓他們成為會說故事的人。
導演│章大中
製片│蔡心琦
這是個截肢的超級馬拉松冠軍重新站起來的故事;在身體和心理上;2008 年,台灣超級馬拉松跑者邱淑容,在法國完成18天1,150 公里的比賽後,因為細菌感染雙腿截肢;三年來她努力復健,重新開始上班,並且騎著三輪腳踏車,完成全程馬拉松;邱淑容的先生是她的啟蒙教練,截肢之後,她先生對於鼓勵她
開始跑步深深自責;邱淑容則認為截肢是她自己的錯誤,破壞了整個家庭規律的生活;為了彌補各自的錯誤,三年來他們形影不離地互相陪伴;隨著邱淑容逐漸能夠獨立行動,重新回到和跑友運動聊天的生活,他們兩人對於人生有了全新的認識。
導演│王國慶
這是一部反映中國當代青年情感、婚姻與生存狀態的影片。當今中國,教育、住房、就業、醫療等一系列改革的失敗所帶來的壓力,直接而有力地落到了人們身上,使人們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發生劇烈變化。特別是青年,處於極尷尬的境地。他們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買不起房,甚至談不起戀愛,在婚姻的門檻面前,更是望而生畏……,都說青年是社會的希望,此境遇下的中國青年,能支撐起動盪不安的中國未來嗎?
導演│顧仁權
製片│Rene SEEGERS
1958 年至1962 年,中國爆發驚世大饑荒,當年慘烈災情以及毛時代的世態萬象,至今鮮為人知。本片努力揭示真相,用事實說明毛澤東的大躍進政策,如何將中國農村變成了人間地獄。
導演│龍淼淵
製片│鍾秋夢
14 歲的童(深圳)和13 歲的東(香港)都被業界寄望超過丁俊暉,傅家俊等檯球精英。童父母大膽一搏,讓童輟學,跟隨中國檯球教父伍文忠。東卻不能放棄學業,因為在香港這是違法行為。中青賽即將開始,童和東如何應戰?這是一個觀察式影片,老少咸宜的題材。希望在大銀幕呈現一部從容又飽含內容的電影,像一場好看的斯諾克比賽。
導演、製片│何泱
製片│謝駿毅
《養奢》闡述現代中國的家庭生活。王是來自中國農村的貂皮業者,辛苦地維持著生意以及因為獨子自殺而破碎的家庭。本片記錄王的家庭,以及他與家人們在兒子離開之後努力過活的情況。
導演、製片│賀照緹
曾經當過小流氓的社工員小胖,想要幫助曾經觸法的原住民少年犯,脫離他們現在的生活。
少年們從高中休學之後,就不想繼續唸書,也沒有工作。小胖介紹少年去葬儀社工作,從最基層的洗刷大體學起。也有的少年去了民宿工作。
少年們的家境都十分貧困,他們急切的想要賺更多的錢,混幫派和偷竊顯然是最快的方法。小胖也急切的想把少年從過去的人際網絡中拔出來,但並不容易。小胖會成功嗎?一個身處邊緣的年輕生命,要經歷多少辛苦,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導演│洪雅純
導演│謝佩芳
這是一部重回電視節目拍攝現場觀察花嶼島民真實生活的影片,探討當時擔任製作單位的我們以節目拍攝的方式主動介入學童學習與生活,提供相機並與校方設計一系列攝影課程、邀請路透社平面攝影記者擔任老師,期望透過相機在短時間內看到小朋友眼中的世界,但螢光幕上呈現的花嶼真的是小朋友的想法與觀點嗎?我們離開後島上真實生活是什麼?
導演│王淼
這是一段關於一位美國私立高中招生人員及三名前往美國念書的中國留學生的旅程。透過這三名留學生的角度去了解位於太平洋兩端的文化及教育差異。這些學生放棄了在中國考大學的機會起程前往美國,當他們降落在美國緬因州後,他們的希望和夢想將如何展開?
導演│管盛盛
製片│Alexis MESTRE
這個大綱的設想為,90 分鐘的影片在時間上呈現的是太陽村的一天,這一天中的17 個不同的片斷,組成了常規的太陽村生活場景。也暗示出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是如何成長的歷程。(雖然這17 個片斷都是設想的,但是這個設想並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對太陽村實際的觀察和瞭解後,制定的拍攝,是有很強的操
作性的。)影片用一種成長的常態去剖析這份不為人知的、晦澀的關愛。
導演│王文明
導演│王一飛
何芳菲與家人即將失去校園和家園,而被迫淪為民勤又一批背井離鄉的「生態難民」,生活在土地沙化、水源枯竭之地的孩子們的生存道路也極其艱難,他們的身上,背負著父輩的希望和家庭的未來,即使對於未來憧憬無限,也無法掩飾內心深處對沙漠化的恐懼,從出生到現在,他們就一直感受著生態惡化帶給他們幾代人的刻骨銘心的創痛!
導演│黃建亮
這是一個抗拒正規學校教育體制,讓孩子在家自學的家庭成長故事。
目前我們的教育大都在學校進行,雖是以傳道授業為內容,卻以考試、升學為目標,近年來更因為教育改革政策的反覆,讓學子與教師們惶惶不知所措。但在根深蒂固的望子女成龍鳳觀念下,有多少人膽敢挑戰整體社會制度。
適性自學雖然可以彌補了制式教育體制僵化遲滯的部份,然而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缺少在團隊中與同儕互動與溝通的社交能力,也是明顯缺失;相關法律制度有待建立;教育學習的內容與進度之訂定,自宅學習中許多不為外人道的苦與樂,是本紀錄片主要探索的內涵。
導演│Isabelle MAYOR
製片│Jan VASAK
在香港,每一平方公尺的土地都得徹底利用。白日熙來攘往的街道,夜間變身為購物中心。油麻地的巷道一封街,成了蔬果批發市場。清晨五點的中環,數千名快遞員忙著分發每日配送到家的報紙。空間自我回收再利用。美麗都大廈有如一座節能的垂直都市,紡織工廠與旅館、網咖、公寓、餐廳共存。人們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工作、交易。
象徵香港精神的工匠和街頭工作者,以名為「路邊攤」的小型特殊商場,將縱橫全城的數千條街道轉化成社交場域。我們將跟隨鞋匠、防水布攤販和家庭主婦,深入他們的居所。我們將採訪他們的家人,瞭解每天置身這種緊密生活的感受。
賣雨傘的何先生,已經在同一條街工作了50 年,而年輕的瑞奇,才剛在兩棟摩天大樓間的夾縫開了一間麵攤。這些小型創業者以原創、脫俗的方式,緊緊抓住每一個角落,充分利用這座城市的稠密。香港,每一平方公尺的土地都不能浪費。
導演│黎小鋒
導演│賈愷
目前,「紅歌」復興,「紅色文化」在中國大陸風起雲湧……。而從1998 年開始周遊中國,宣傳雷鋒,一心要創辦共產國際大學的老劉,則是大聲喧嘩中一個泛著幽默色彩的音符……。
老劉是唐吉柯德,十三年饑腸轆轆宣傳雷鋒;老劉是烈火金剛,關進精神病院還不捨信仰;老劉是精神探測器,是流動媒體,是掉進音箱裡的一隻豚鼠;老劉是瘋子的知音,城管的掃蕩對象,被窮人接濟的大人物……老劉永遠都生活在昨天。他走遍全國尋找同道,籌建山寨版的共產國際大學,要解决一萬個年輕人的信仰教育問題……。
這是一部關於命運、信仰與教育的悲喜劇。2007 年3 月開拍,採取長期關注、定點跟蹤的方式,在時間之流中體現人物命運的變化和時代精神的變遷。
導演│余迅
製片│Daniel CROSS
佇立街頭面對都市重建,寇叔受到有著大好前景的搬遷提議所吸引,同時卻又不願放棄他原本在鄰里的生活。面臨著年老與陷入困境的兒子,寇叔掙扎著試圖保留他僅存的一點快樂與尊嚴。
Get daily insight and update containing tips, skills for your creativity
Zero Spam. You Can Unsubscribe An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