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 梁美微
梁美微是患有自閉症電影的工作者和倡議者,她通過鏡頭揭示自己一生被誤診和送進精神病院的經歷,並挑戰對像她這樣的女孩的誤解和歧視。
導演、製片 │ Ivonne Kani (Vonny Kanisius)
在自己的原則和華裔印尼家庭理想之間掙扎,一位女兒兼電影製作人開始了她自己的“西遊記”之旅,並回答心中揮之不去的問題。
導演 │ 曾忆雯
製片 │ 曾忆雯、Mandy Marahimin
導演 │ 周抱樸
製片 │ 陳查理
無論家人的反對,72歲藝術家,為了探討他人生的創作基礎,參加了綜合格鬥的業餘競賽與年輕人在擂台上對決。
導演 │ 祖廣寧、徐薇
製片 │ 李大星
上海富家女張莎投入敘利亞戰後慈善事業,卻面臨各方壓力,她該如何在個人價值實現與社會角色間尋求平衡?
導演 │ 鄭晴月
製片 │ 姚璐
1983年,張克莎接受了中國大陸首例變性手術,秘密地成為了女人;半生流離後,這一次,她想被看見。
導演 │ 陳惟揚
製片 │ 顏卉婕
前世界高爾夫球后曾雅妮從她的童年訓練開始的動盪生活,一路經歷了她的崛起、事業巔峰、挫折和抑鬱復發,到心理治療和康復的旅程。她重返高爾夫球場,面對人生中的曲折和挑戰,探索人生之目的。
導演 │ 劉舒博
人的悲歡離合、世代更迭,只是土地的瞬息一夢。
導演 │ 袁楠茜
製片 │ 鄧芷瑩
一個迷茫期紀錄片導演偶然認識並追蹤拍攝一個聾啞女生,經歷5年的相處建立友誼。在挖掘極限背後的成因下,重塑自我的故事。
導演 │ 冼澔楊
製片 │ 黃惠偵、任硯聰
但對於曾經的海上遊牧民族,這個島到底是否我們的歸屬之地?
導演 │ 陳怡
製片 │ 邵文靜
無論距離多麼遙遠,AI讓我們觸手可及。記錄流失海外文物的數位回歸之路。
導演 │ 李詩煜
製片 │ 朱薇
圍繞草根明星龐麥郎在媒介發展中的沉浮故事,探討在媒介變化中,人是如何被圍觀異化,又如何重建聯繫。
導演 │ 劉靜
製片 │ 張博凡
一個購買精子生下孩子的母親,一個經過“定製胚胎”的孩子,這是傳統之外的家庭如何在彌合、挣扎、分離和互相支持之間努力的故事。
導演 │ 孫揚
製片 │ 許小飛
六萬公里,是人體內所有血管的總長。 在北京旁邊的一個小鎮,坐落著全中國最大的民營血液病專科醫院,創始人是亞洲第一個完成骨髓移植手術的醫生-陸道培。他晚年把在美國做藝術的兒子拉回國,企圖讓他拯救醫院,兒子陸文昭也想要在父親面前證明自己。
主治醫生岳冠蘭,從小就立志從醫救人,除了醫院,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母親得了乳腺癌,他要從親如家人的病人和母親之間做選擇,醫者不能自醫的魔咒折磨著她。
方舟之家,傳教人林爸爸建立的免費幫助病友的小屋,想帶領病友在絕望之際得到神的幫助,病人們假裝相信上帝為了獲取免費的幫助,慢慢把這裡當成家,跟著禱告,治好了就離開。
導演 │ 張楠
製片 │ 祁郁
在總統和集裝箱之間,一位在中國的非洲裔穆斯林向神拋出了硬幣。
導演 │ 邱銘源
製片 │ 廖仁慧
人是客
怨相聚愛別離
但家在愛就在
導演、製片 │ 陳騰
紐約瑪莎·葛萊姆舞蹈團的首席舞者—辛穎,在事業巔峰時選擇離開聚光燈,踏上了成為母親的旅程
導演 │ 李剛齡、許懷民
製片 │ 陳瑭羚、李文元
到底是人的欲望挾持了神通? 還是神通給予了人欲望?
本片探尋著乩童與宮廟的互依互存,究竟只是單純的信仰關係,或因信仰,衍伸出更多的依賴與需求?
導演 │ 楊楠、何沛芸
製片 │ 謝抒豪
懸停在不同城市,友情是小蘇唯一的錨點,偶然出現又註定離散;自我意識在流水線中生長,青春邁向終局,成為父輩是命運嗎?
導演 │ 陳冠君
製片 │ 張銘純
關於三位跨男,為了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置死地而後生的故事。他們的人生之所以精彩,是因為擁有兩次生命。
導演 │ 范儉
製片 │ 杜海
余秀華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女詩人之一,2015 年,她的一首大膽談論情欲的詩歌《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紅遍全中國,之後她的幾部作品都很暢銷,銷量達 150 萬冊,她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有上百萬粉絲。同時她也是殘疾人,患有腦癱,出名後她和丈夫離婚,那段婚姻是父母的安排,她並不幸福。
2022 年,一直渴望愛情的余秀華在 46 歲迎來一場戀愛,對方是她的粉絲,比她小 14 歲。這是余秀華人生第一次擁有愛情,她全身心投入,卻遭遇到意想不到的家庭暴力,她的遭遇在中國引發激烈討論。
導演 │蕭郁儒
製片 │王紀堯
臺北市內湖區的老舊社區,有一處公寓的地下室住著十二戶獨居老人。
虔誠的張老太太為了讀好聖經開始學寫字;有酒癮的士官長仍 堅持一週六天到公園掃地工作;少女心未泯的賴小姐是地下居的跑腿和送餐員;罹患癌症的柯班長,仍想到歌廳找樂趣,大聲歌唱;彭先生每天清晨起床積極研究彩卷開獎號碼。
他們前半輩子人生曲折,因此平穩、自由的老年生活成為他們所望。即使他們面對疾病、貧窮、孤獨,但仍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在這大城市老去。
導演、製片 │ 王久良
在中國近海短暫的休漁期裡,幼小的魚蝦得以暫時的生長,然而,不等它們長全身量,瘋狂的捕撈季又將再次開始。越來越大的漁船,越來越小的網目,極盡所能的捕撈手段,只需短短數月,讓本已嚴重失衡的中國近海生態再次瀕臨崩潰的邊緣, 海底,也再一次如同荒漠般死寂⋯⋯
導演、製片 │黃嘉祺、何旭輝
爸爸:到時候你已經不是香港人了,你沒有香港身分證。
南南:我還有啊,我現在也沒有英國身分證。
爸爸:到時你就會有英國身分證。
南南:然後我是不是要把香港身分證給丟了?
爸爸:可能吧⋯⋯
2021 年,六歲的南南被動地跟隨父母和三歲的弟弟阿一移民來到英國展開新生活。
面對身份認同和生活環境轉變、姊弟關係的微妙變化與父母之間夾雜愛恨的相處—這個電影計劃將跟隨兩姊弟十年,迎來身份、家庭、愛情、學業和事業等必經人生課題,踏上一趟無法預計的成長旅程。。
導演 │陳東楠
製片 │徐筱
14 歲的清花剛剛迎來了初潮。根據大涼山彝族的習俗,女孩初潮意味著長大,需要一條新裙子步入成人的世界。但父母在外打工,撫養她長大的爺爺去年過世。於是,清花和小姐妹們決定自己邁上尋找裙子的旅途。
《清花的五月》結合了紀錄與虛構的拍攝手法,在真實人物、真實環境的基礎上,混合了現實、願望和想像的元素,與拍攝物件共同創作完成。
導演 │韓萌
製片 │杜海
石咀村坐落在中國西北部,這裡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背 靠大山,遠離大海,距離北京 1400 公里。中國最成功的企業家潘石屹就出生在這裡的一個貧困家庭。他是曾經的中國最大的 房地產企業—SOHO中國的老闆,擁有1.3億美金資產、在北京、上海黃金地段擁有頂級辦公大樓,許多國際著名的設計師,比如 Zaha Hadid 都設計過他的地產項目,獲得過無數國際獎項。 2019 年初,潘石屹在石咀村修建了「美德」幼稚園,並種下了 4 萬株玫瑰花。潘石屹希望宣導孩子們從小能夠在這裡獲得有關 「愛」、「誠實」、「和平」等美德教育。 這場美德教育是否能夠成功? 影片記錄了幼稚園的孩子們對真善美的天真理解與正在尋找愛、信仰和金錢的女性面臨的現實困境。 4 萬株玫瑰在中國西北部的石咀村經歷著春夏秋冬,花開花落, 它們在潘石屹和村民的內心,以及這部紀錄片中被賦予了更加複雜的含義;而村子裡的女性和孩子們,也在春夏秋冬、花開花落的時間流轉中重建著自我,探索著「美德」的真正意義。
導演 │蔣宣念、戢航
同性戀人「航」和「念」,計畫在明年一起成為母親,這源於航對父母的承諾—必須要在 35 歲之前完成他們抱孫子的願望。 但在中國,同性戀婚姻不被承認,未婚女性不能通過購買精子在公立醫院接受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她們決定遠赴柬埔寨做試管嬰兒,「訂製」一個寶寶。
這是一個關於愛、責任與身份認同的故事,以第一人稱「我」 為敘事主體,「我」是「航」,也是「念」,在自我凝視中書寫中國性少數群體為了建立家庭所面臨的妥協與困境。
導演 │ 蘇意惠
製片 │ 汪億展
魯凱族人德日尚辛苦採集一地石頭,準備蓋一座傳統石板家屋, 卻也是一座現代違建。部落長輩聽了讚賞、同輩青年們敬畏而遠之、公部門請他依法行事、周邊泡溫泉的觀光客們見到只問:「能不能送一塊石頭讓我帶回家?」。
父親過世前來不及蓋的石板屋,德日尚渴望替他完成,甚至超越父親,成為家族認可「男人該有的樣子」,卻在開工後,夢見自己蓋成了一座顛倒而畸形的屋子。德日尚的石板屋能不能順利完成?這座傳統家屋完成後,還能單純只是德日尚的家屋嗎?我們期盼的家是什麼模樣?
導演 │吳哲維
製片 │徐沛希
「特殊的長照陪伴」
吳欣霏曾說:「我並不認為我在照顧媽媽,反而是媽媽在陪伴我, 滿足我照顧的渴望」
在將近六年的拍攝紀錄中,這一組陪伴與照顧的故事,不同於 一般我們所認知的長期照顧,它純粹的去聚焦在母女間的真摯 互動,更像是一個超越人性親情的深度刻畫,也可以看到照顧 者吳欣霏這位角色的特別之處。
導演、製片│ 楊凡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結構也劇烈地變化,春玉(導演的奶奶)的八個孩子也被這股浪潮帶入了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了不同的社會身份。
因為春玉的昏迷,他們不得不返回出生的貧窮山村。在等待春玉死亡的漫長過程中,他們既體會到了家族中階級的斷裂,又被血緣紐帶緊緊綁定在一起。
本片從導演的個人視角出發,記錄了家庭成員們複雜的情感歷 程,以及一座走向消亡村莊的變遷歷史。
導演 │梁丑娃
製片 │黃渝翔
《複製戀人》記錄了 4 位中國都市年輕女性與 AI 聊天機器人所展開的奇幻愛情故事—她們都與可以提供 24 小時陪伴傾聽服 務、一秒鐘就寫出動人情詩、並且永遠不會和她們說分手的 AI 男友談戀愛 ...
導演 │許明淳
製片 │李嘉雯
二戰後,數百名台籍日本軍人被蘇聯俘虜,《冰封的記憶》將 揭露他們這段瀕臨死亡的經歷。
透過照片、日記、錄音帶和零碎的記憶,瑛子渴望拼湊出深藏在父親心中的西伯利亞經歷。
96 歲的吳正男,目前所知唯一健在的蘇聯戰俘營倖存者,仍致力於訴說他的故事,並在人生尾聲中面對身份認同的問題。
陳以文對日本的情感讓孫子力航感到好奇,他開始探究祖父那段痛苦的戰俘記憶。
他們未曾被述說的故事彼此交織,編織成一幅共同記憶的織錦。
導演、製片 │施儀潔
導演、攝影 │陳淦熙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一群鴿子背著木製響笭負重前行,飛過一片又一片黃色的旱田。我們以為鴿子都想回家,但有些鴿子從開始就飛往反方向而不知所蹤。一位年老的農夫希望親朋好友都如他所養的鴿子一樣,齊齊整整,平安回家。可惜事與願違, 他看到荒廢已久的農田某一天長出太陽能板,朋友的家變成了法拍屋,村子如缺水的農作物,慢慢凋零。年老的農夫玩了一輩子的紅腳笭,他想延續不變的生活,但是家人有不一樣的想法,面對世代衝突,老農夫該如何是好?
導演 │雎安奇
《鄉》是「中國建築遺產三部曲」系列作品的第三部,可說是全球首部關於中國鄉村建築遺產活化的紀錄片。
「中國建築遺產三部曲」計畫將涉及調研全國25個省份、 近百家歷史文化鄉鎮,通過藝術化的影像表達,記錄這些建築遺產的前世今生,採訪數十位建築師、專家學者、以及建築活化的實踐者,客觀展現鄉村遺產的變遷,深入探討我國城鄉更新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建築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之道。從文獻性和社會性及學術性三個方面,彌補了中國建築史和中國文化遺產歷史的影像空白。
本次提案影片《鄉》將聚焦其中幾個最具代表性的鄉村,深入探究在保護自然與經濟發展、農村生活與文化提升、建築美學與當代應用等議題,目標是通過有人文溫度同時可以引發深度思考的影像,以視覺講述數個動人的鄉村建築與人的故事。
導演 │閆好好
製片 │ 蟈蟈
跟隨 18 位 70 多歲的華裔女性,我們通過觀察她們的日常舞蹈練習,了解她們做為移民、長者、女性等多重身份的複雜集合體,對年齡的看法,對身份的認同,對生命的感知,以及她們作為舞者對登上更大舞臺的渴望。
我們的故事將進一步探討亞洲女性移民在現在美國的生活狀態, 以及她們的「美國夢」。在以登上《美國達人秀》為目標的旅程中,我們想討論現代老年人面對衰老、死亡的生命課題。
導演、製片│ 郭思源
本片的故事主線是跟隨著與城市一起生活經歷劇變的兩位主人公,一個重新回望故鄉的小女孩,與一位原一直持續紀錄唐山歷史變遷的老革命家。他們兩人分別代表了「過去」與「未來」。還有其餘經歷過地震各行各業的唐山普通人。從他們的 人生經歷裡看地震帶給他們的影響。
創傷是人類的共同經驗。每個人都有需要精神重建的時刻,每 個人都可以在堅強樂觀的唐山人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一部關於城市記憶,以及在一場災難後涅槃重生的城市紀錄 片。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去重新回望故鄉,思考鄉愁。思考災難,生命與死亡。如何在大時代的靜止點後,該如何面對且記住歷史並繼續好好生活。
導演 │王安民
製片 │周玠萱
趙國恭,自稱阿共,操著濃濃的臺灣國語,是臺灣登山界的傳奇人物。本片除了介紹臺灣高山協作員的工作日常外,亦能窺見阿共是如何將大半人生貢獻給山林,看似瀟灑的他,是如何面對自己的生命課題。年紀已踰耳順,經歷過大風大浪,為何又重返山林?
山,對於一般登山客來說是療癒、健身的地方;而山,對於阿共是他人生最泰然的地方?還是不得已的選擇?
導演|黃嘉慧
導演、製片|鍾曉烽
《再見,香港仔》以「喜記」為主幹,紀錄三個家庭故事。香港仔街市重建在即,阿烽踏足賣菜父母日常,再遇一群熟悉陌 生人。
菜枱前,海棠遇上鍾本,市井愛情五味紛陳,鮮有浪漫時光, 秤上盡是人情、賭債、責任與自由。
人稱「勝記」,他卻從不是人生勝利組。八十年代,香港前景未明,勝記「被離開」沖曬公司,接手家族牌檔。三十年來, 痀僂街市佬受盡白眼,沒有留戀熱廚房。
家父身體抱恙,永恒選擇相伴母親「妹妹姐」,不讓海味老字號消失。然而,2021 年未入寒冬,永恒選擇告別我城。
導演、製片|祁驥
「狗王」是生活在天津濱海新區遠近聞名的「名人」,不論是 性別、年齡還是階層、城鄉上,他都是遊走於各種社會秩序邊 緣的集合體。他擁有百萬存款,卻依舊過著「遊牧城市」的日子。面對身邊的黑狗被酒駕的司機撞死,因在回遷房內堆放垃圾被政府、居委會、物業聯合強制清理,他都以一種獨特的態度給 予生活回應⋯⋯
狗王的故事在影片的在場拍攝和後期製作過程中,引發了極大地討論。大家在狗王的失語和失序中,看到了中國城市化進程 中震盪的漣漪,也看到了自己。
導演|張弘榤
製片|丁忠瑩
楊瑋誠是臺灣屈指可數的鯨豚獸醫,長年投入在鯨豚的病理與聲音的學術研究,企圖用數據與證據為鯨豚發聲。
臺灣將在 2030 年前,架設超過 500 支離岸風機。然而風場預定 地卻與中華白海豚棲地緊緊相鄰,在保護區的範圍內依舊清晰的聽到打樁噪音。這對剩下不到 60 隻的中華白海豚有什麼影響,仍然未知。藉由實驗研究海豚對聲音的敏感度,探索安全範圍值,促進政策規範的改變。希望在發展過程中也能顧及與動物權益,尋找和平共存的方法。
導演|林瑩瑩
製片|李星星
鳥的一生有幾個關鍵時刻:築巢、下蛋、遷徙。
鳥在北方的繁殖地,沒找到適合的喬木築巢,於是把巢搭在了同樣高大的電塔上。護林員老付見狀,為鳥搭建了人工巢好讓 鳥安心下蛋。
蛋,卻被盜獵者撿走了。雖然盜獵者被抓獲,但蛋再也回不到巢裡。能被送到老田的救助站孵化並養大放飛,算是幸運。
飛過山河大海的鳥,卻飛不過盜獵者的重重機關。它們被殺害, 被販賣,被下嚥。野保人懿丹試圖感化盜獵者。
最終,那些倖存的鳥能否抵達南方?
導演|潘志琪
製片|趙佳
在中國,養蜂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職業。每年春天,養蜂人帶著蜜蜂根據溫度和季節變化不斷遷徙,他們趕上好的蜜源收穫優 質的蜂蜜,才能獲得好的經濟回報。但受氣候變化和農業科技化、資本等因素的影響,這個傳統行業正面臨諸多挑戰。影片 以公路片的形式,跟隨年輕養蜂人小龍和家人,行走在中國追花取蜜的旅程,見證生態危機背景下養蜂人的生存狀況。
導演|薛雪
導演、製片|塔里克
最近的估計顯示,中國移民人數為 4000 萬人。他們擁有不同的 經濟、文化、社會、教育和個人背景,以及截然不同的生活故 事和移民經歷。 儘管在整個 20 世紀,中國人對美洲的興趣與日俱增,但關於他們移民到厄瓜多爾的信息卻很少。這部紀錄片從歷史的角度探討了這個話題,以填補這一空白。了解厄瓜多爾長大和出生的新一代中國人,以及他們雙重國籍和跨文化價值觀的適應過程。因為這個群體的身份的多樣性,人們可以在其中找到許多有趣的故事。
導演|陳德明
製片|郭謀銑
從來
人說從來都沒有回來過
我說從來就伴在風中
從來
到底是現在還是過去
從小失去母親的留守少年龔佑彬,在日記本裏寫下這樣的詩句。
樹葉雕零,萬物滋長,生命周而復始。在這片土地上,什麼能 夠被留下,什麼有能夠被記住呢。詩歌像一個透明又易碎的玻 璃瓶子,在時間裏留下痕跡。
導演|范若舟
製片|陳岱珊
沉默 8 年,27 歲的她下定決心起訴曾以「經濟脅迫」為手段猥褻和強姦她的親生父親。經過秘密取證,她成功報警並將父親 送上法庭。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來自父親家族的無盡質疑和辱罵。而母親昔日的逃避態度也似乎沒有發生多少改變。面對這 一切,她痛苦不堪。好在,未婚夫的支持和律師的幫助為她注 入了堅持下去的力量。庭審之日,眾目睽睽,父親竟當庭翻供。她能否贏得最終的正義,並獲得解脫?
導演、製片|謝升竑
臺灣南部山谷中的原住民部落裡,有一家歷史悠久的雜貨店「風景商號」,主人康鎮國今年已 97 歲,他與身為部落頭目的妻子 共同經營這家小店,康鎮國出生於中國北方高原,年少時光經歷家鄉被日本佔領以及國共內戰,韓戰期間他參與「抗美援朝」直到被美軍俘虜,在戰俘營三年後以「義士」名義被轉送臺灣, 也在臺灣遇到了人生伴侶——排灣族頭目公主額冷,從此情定 於部落,退伍後與妻子在部落裡經營「風景商號」,至今全年無休。
華北腔漢語與排灣族語交錯在風景商號內,是長孫康源晉成長 記憶中不可或缺的部份,他以部落頭目身分為榮,立志成為排 灣族語教師想要復興即將逸失的原住民文化,同時他也開始從 爺爺的口述與回憶錄中整理關於爺爺命運多桀的流亡生涯,以 及來到臺灣原住民部落裡落地生根的故事。
導演|楊娟
製片|張新偉
「天天招待所」是臨時工勞務市場旁的一家小旅館,住客都是臨時工,最低住宿價格只需 10 元。有些人住一晚就走,有些人 一住就是幾個月甚至一兩年。這些來自不同地方、身份背景各異且個性不一的住客,有的只求溫飽,有的為了自由,有的只 是因為不得已。旅館的經營者「莽妹」時而是老闆,時而是替勞務仲介喊工的工頭,時而又是臨時工。多重的身份使得她與 住客之間形成了多重的關係,因為這些關係,這家招待所裡出現了很多來來往往、形形色色的人,也發生了很多的故事。
導演|黃繼賢
製片|吳佩妮
本拍攝計畫透過調查紀錄中盤商及農民之間的收購狀況與「西螺果菜市場」內外的議題作為拍攝主軸,在拍攝過程中慢慢發 現問題導向了一個不健全的狀況就是「產銷結構」,在產銷結構中涉及範圍是全台農業的病態,這支紀錄就是在找尋臺灣農 業的產銷制度現狀下,誰是既得利益者和受害者,也希望這是 部可以提供反思的農業紀錄片。
導演、製片|賈亞男
本片講述一個因東歐歷史的動盪家庭兩次破裂的烏克蘭青年, 在混亂浮沉的世界中尋找精神落腳點,他與同樣來自破碎家庭 的我找到精神共鳴,兩人通過書信和影像的方式相互慰藉。
經過一系列掙扎,我決定拿起相機直面我家庭的創傷;Mark 決定衝破阻撓回國與家人團聚,並開始新的生活。
導演|郭婉容
製片|謝漪春
《我們這一家》紀錄的是導演自己的家庭,他們 30 年前從臺灣遷移到巴西的累西腓,又在 20 年裡陸續從累西腓遷移到天津生活。這一路上他們有面對生存的艱辛、分離的痛苦、對家鄉的思念。即使各奔東西,但他們依舊在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愛著 彼此。疫情之下,身處各地的家人,又各自面臨人生選擇的岔路口⋯⋯遷移經歷帶給了他們什麼,而他們做出的選擇又會如何影響下一輩的命運?家人們下一次的重聚將會是何時?又會如何發生?
導演|邱繼亮
製片|黎靜如
布農人稱自己的傳統領域—嘉明湖為月亮的鏡子,老人家感嘆如今常登上嘉明湖的不再是自己的族人,而是蜂擁而至的登山 客。布農人因熟稔山岳環境,早在清代就被雇用為挑夫,日治時期更被日人依賴作為山林調查的揹工及嚮導,如今許多布農 人依然當著揹工,從事人力搬運或協助山友登頂,但卻未因著時代演替而有更健全的勞工制度,許多受傷的揹工最終僅是被 市場遺忘。
邱家二兄弟受過苦頭因而創建自己的公司,樂觀的他們帶著大哥生前最疼愛的兒子上到嘉明湖,希望能在這片月亮的鏡子裡, 看到姪子也成為揹工的未來。
導演|徐楚雲
製片|徐萬濤
這是一個行走在魔都街頭的女人:高學歷、優雅、精緻。
她被打上了一個標籤⋯⋯給女性打標籤,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行為!但,這個標籤來自於醫生──癌症晚期。
她似乎總在風頭浪尖,塗上自己最愛的啞光 505 色號,就能氣場全開,所向披靡。
患病前,復旦法學院碩士畢業的她,經歷了 4 家頂級律所的磨練,最終縱身躍入金融領域乘風破浪。患病後,她開始分享自己的治療和心態,收穫了一批粉絲,也時常因為「沒有病恥感」而背負「想紅」的罵名。
她是充滿自我肯定感的獨立女性,也是身兼「科普網紅」、「創業者」、「抗癌病患」等多角色的斜槓青年,癌症這個標籤, 成為了她的第二次人生冒險。
導演|徐瑋超
製片|張苡芊
為了解決窮人無房可住的難題,政府開始大力推動公共住宅, 而百灣家園則是中國公共住宅中王冠上的明珠。它於 2020 年建 成,由享譽世界的建築師馬岩松所設計,並由 2600 戶北京的低收入居民以遠低於市場的價格租住。馬岩松期望百灣家園成為 引領中國住宅變革的實驗性作品,而低收入居民們對自己來之不易的居住權益錙銖必較。馬岩松所代表的精英理想、中國基 層社區的治理邏輯,與底層居民的集體意志,在相互作用中共同編織著這個實驗性社區的敘事。
導演、製片|賀照緹
影片攝影機的視角,就是 Hypnos 的視角。它有好奇又溫暖的性格,貼近人們的生活。臨睡前的恍惚之際,人們進行著各種睡前的活動,在私密的睡覺空間裡,Hypnos 遊走於此,觀看他或她睡前的活動,感其所感,聆聽人們心中的默默私語。內在世界在臨睡前呈現誠實的樣貌,沮喪無望有之,振奮輕快有之,抑或是輕輕為自己許下心願。有的人在白天入睡,有的人在夜間入睡。Hypnos 潛入人們的夢境,進入了不知是實是虛的魔幻空間。這部帶著散文電影風格的紀錄片,希望在一個難眠的時代,帶著觀眾進入一場酣暢的深眠。
導演、製片|董雪瑩
《“煉”愛 2》將記錄 3 至 5 位生活於中國一線城市單身男性的故事:因為家務瑣事離婚從紐約回到上海的單身爸爸;因彩禮糾紛和過度節儉而分手的中醫;來自農村、生活窘迫依然渴望真愛的健身教練;還有躋身新貴階層卻不想認真戀愛的網路公司高管⋯⋯
他們位於不同階層,身份各異,但都面臨著情感困惑和選擇。
在城市化,網路時代,女性主義盛行的今天,男性們將遇到什麼樣的困境和挑戰?他們會遇到什麼樣的故事?
導演 │ 黃宛露
製片 │ 張悅
2020 年,新冠疫情加速了電商經濟對傳統實體業者的打擊,曾經的「天下第一街」——武漢漢正街迎來前所未有的蕭條。68 歲的大眼睛小姐姐在疫情期間依靠直播帶貨吸引到一批忠實粉絲,如今儼然是漢正街的時尚代言人,每況愈下的身體提醒著她,是時候直面自己的衰老,退居二線,可是團隊的重擔讓她無法後退。70 後彭總決心在漢正街創立一個新的本土品牌,她希望改變服裝行業對武漢市場的刻板印象,但創業遭遇的阻力讓她屢屢陷入自我懷疑。89 年生的琴姐想要在今年的秋冬季擴大工廠的 量,讓生意上一個臺階。她不願意缺失對 7 歲女兒的陪伴,但經營工廠日益增長的壓力讓她常常顧此失彼。
故事圍繞著這三位女性的處境和成長展開,講述她們如何實現對各自困境的突圍。
導演、製片 │ 陳潔瑤
祖鈞住在位於海拔1200公尺高的部落,村民以種植高麗菜為主,是個典型泰雅高山部落。在同齡裡,個子異常嬌小,身體裡卻藏著原住民的老靈魂,因為沒離開過部落的他,一直活在泰雅文化裡,祖鈞家是部落少見的健全家庭,爸媽勤勞經濟穩定,但面對高中後,必須下山唸書,祖鈞開始徬徨。子寧的部落靠海,跟導演同部落。無父無母的她,從小在育幼院長大,國中被伯父接回部落後,希望自己也像「原住民」。敏感的心,用「中性」的外表偽裝。
導演 │ Louis HOTHOTHOT
製片 │ 趙佳
身高 1 米 83、體重 200 公斤的女巨人 Laurel Burns,從美國移居北京。她夢想在這裡重啟自己的演員夢。後來,新冠病毒封鎖了北京,Laurel 也失去了工作和演出的機會,生活一夜之間跌入谷底。孤獨感也日益侵蝕著她。
Laurel 開始放縱了自己的食慾和性慾。吃各種各樣的東西,和各種各樣的人約會,無論是已婚的、戀足癖、被包養的男孩、憤世嫉俗的維族青年、渴望移民的公務員⋯⋯他們短暫地安慰著彼此,天亮之後又分道揚鑣。
新冠疫情結束了,世界已不復從前。Laurel 的夢,又將如何改變呢?
導演 │ 葉炳均
導演、製片 │ 楊欣蕾
阿弟生活在邊陲小城,父親長年在外打工,母親因遭受家暴在十年前選擇了逃離。缺少家庭溫暖的阿弟,在自己的世界裡尋找著亮光。
阿弟熱愛著他的鬼火,鬼火摩托和小夥伴代替了家人陪伴在身邊。至於穿女裝,年少的他還無法言明其中理由,但看到變美的自己得到別人關注,他感受到的快樂是最真實的。相比別人的鄙視與謾罵,他更怕被無視。在阿弟決定走出小鎮謀求出路時,失聯已久的母親聯繫上他,希望阿弟去她的城市生活,阿弟必須審視身邊的一切,最終做出影響一生的決定。
導演 │ 解修遠
製片 │ 肖龍
88 歲的足爺在河灘上放養著 10 頭牛,其中那頭 16 歲的老牛,足爺說是王母娘娘賜給他的,自從買了牠來後,家裡就事事都順了,孫女上大學也多虧了這頭牛,他多放一天牛,這頭老牛就能多活一天。孫女怕他摔倒,讓他把牛賣了,足爺總笑著說不急不急,孫女只好讓母親春琴陪著爺爺放牛。而春琴覺得放牛收益不高,不如讓她出去打零工。父女倆的分歧越來越大,就在這時,河灘裡突然轟隆隆開來一輛輛土方車,一車車石頭傾倒在足爺放牛的河灘上⋯⋯
導演 │ 顧雪
製片 │ 沈堅航
教育家干化戈,清華大學博士,從事教育二十多年。
他認為教育可以打破學科,打破年紀。並且能在五到六年完成從小學到高中的基礎教育內容。
從湖南農村來北京務工的多子女家庭裡的李晶晶;媽媽未婚先孕的王小純;爸爸因為車禍殘疾, 媽媽在孩子出生之後便離開的王天雨;三個人應徵來到北京,接受干老師的教育。
三個孩子發現新的教育方式和傳統的教育方式不同,他們努力適應但倍感壓力。而此時干老師也發現了他們因為原生環境生長下的各種問題⋯⋯
導演 │ 洪溢臨
製片 │ 郭曉東
故事發生在福建省農村。九十年代在計劃生育背景下,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吳亞春和妻子因交不起罰款又想生兒子,無奈把兩個女兒送走。三十年後,吳亞春送走的大女兒離婚後帶著女兒回到原生家庭生活。吳亞春也因送走女兒承受著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壓力。紀錄片講述有關暴力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往事。那些引產下來啼哭的嬰兒不計其數,血與淚的歷史,村裡的百年大樹見證了一切。
導演 │ 蕭菊貞
製片 │ 陳添順
從 1971 年 Intel 第一顆微晶片誕生至今 50 年,全球進入了矽科技的快速發展期, 我們生活在一個重度依賴晶片轉動生活的年代,從手機、電腦、汽車,甚至到國防太空工業都需要晶片。而全球晶圓代工有 65% 的供應都來自臺灣,這個土地面積只佔世界 0.02% 的小島。1971 年也是臺灣退出聯合國的一年,在 70 年代外交上風雨飄搖、島內也需要經濟轉型的時代裡,臺灣派出了一群年輕人到美國 RCA 取回了發展半導體晶片製程的火種,他們後來幾乎都成為臺灣電子產業的掌舵者。當年為了國家「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而吶喊的年輕人,如今鬢髮已白,竟然又再度見證了臺灣面臨地緣政治上最現實的考驗!
導演 │ 譚墨
製片 │ 李姍姍
時隔七年,海歸譚墨第一次在家過春節。三十歲依然單身,母親勸女兒點掉臉上的淚痣。爺爺的突然到訪看似是敘舊,實則是催婚。壓力之下,譚墨開始尋找自己多年單身的原因。一段姐弟戀的到來能否為生活帶來曙光?突如其來的癌症讓譚墨陷入了徹底的自我反思。
導演 │ 趙倩
製片 │ 游晨宜
生活在河南平原村莊里的趙東洋,和他的老母親相依為命。他們被已在外省安家的親人們遺棄,只能靠政府扶貧金度日。東洋罹患精神分裂症,他堅信他是一位著名音樂創作人,他的老母親不以為然。東洋的病情日益嚴重,他的母親終日蹲坐在大門口以逃避其子毆打。終於在一次精神分裂發作時,東洋殺
死了母親。母親去世後,東洋先是被送到了精神病院治療,病情穩定後又被送回吳莊獨自生活。他接下來的命運即將走到何處?
導演 │ 尚若白
製片 │ 黃郁茜
47 歲的臺灣歌仔戲演員張孟逸,在 2018 年突然面臨重大轉折:被國寶演員廖瓊枝任命為臺灣歌劇團薪傳團長。演員、老師、團長,這部電影呈現了張孟逸面臨日常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各種臉譜。在舞台上,她經常唱歌和哭泣。在日常生活中,專注於工作,悲歡離合描繪了這位女演員的肖像,她為我們打開了她的世界——臺灣歌仔戲的大門,讓我們探索。
導演 │ 徐盈盈
製片 │ 張新偉
在山姆的村莊被塔利班燒毀後,他和家人離開阿富汗去了伊朗,並成為難民。他 13 歲時用打工攢下的 120 美元向西穿越了 8 個國家最終逃到了倫敦。一路上,他躲過子彈,躲過集裝箱,在船沈了之後拼死游到了希臘。山姆到達倫敦許多年之後,我們相愛了。但是山姆始終擺脫不了那段回憶,也忘不了路上的那些人。在一切發生了十年後,山姆決定和我一起重走那段路,以此直面未來。
導演 │ 孫國虎
製片 │ 史曉桉
正處於青春期的陳子心、陳可心姐妹,是一對自幼學習越劇的雙胞胎,父母為了讓她們接受更系統的越劇教育,想將他們送去專業越劇團學習,為此,他們付出了許多努力。
生長激素
身高,是成為越劇演員的第一道門檻。為了改變遺傳身高,父母選擇給她們注射生長激素,這看似非人道,但在考生中早已習以為常。除快速長高的目的外,這更像是一針家長實現自我教育理想的強心劑。
合同與學歷
小百花劇團,是中國最好的越劇團,也是成為頂級越劇演員的必經之路。但若選擇進入小百花,需與劇團簽訂了長達 15 年的服務合同,並接受僅有中專學歷等條款。父母權衡後,最終無奈地接受了合同。入學後一年,劇團面臨企業制改革,傳統戲曲文化日漸衰敗,未來前景渺茫。
競爭與機遇
進入青訓班後,同學們看似站在同一起跑線,但家庭背景與社會關係早已在悄無聲息中影響了她們的發展。姐妹倆討論著各自的競爭對手,同學、家長、老師與劇團為聚光燈下的少數名額做著各自的努力,專業能力已不是唯一變數。隨著扮演的角色不同,姐妹倆開始形成不同的性格,對世界與未來的看法也開始產生變化⋯⋯
導演 │ 盧盈良
製片 │ 陳璽文
這是關於臺灣原住民性別少數 A-DJU 的故事,A-DJU 原本是排灣族女性友伴之間的暱稱,類似「姐妹」之意,近年部落中性別氣質不符合主流期待的生理男性,也開始擴大挪用這個詞彙,他們也以 A-DJU 相互稱呼。
一直以來,在原鄉幾乎是不存在性別認同的討論,直到 2018 年婚姻平權公投法案推動,部落中越來越多的誤解產生,讓她們決定為自己發聲,在部落舉辦 A-DJU 音樂節,然而,她們就能因此順心的做自己嗎?面對生活與文化,她們又該如何面對家人呢?
導演 │ 黃肇邦
製片 │ 陳芷琪
正值美好年華的二十歲,卻是人生最後一段時光。為了醫治生命中突如其來的罕有絕症,晴晴不惜遠赴德國試藥,與一群來自香港的患者將全部賭注都放在「ONC 201」這款尚未被香港藥物名冊接納的藥物上。在人生最後階段,晴晴努力修補疏離的母女關係,還得要面對自己的出生與成長,以及剖白真相過後,對生命的最終否定。
如果生命最終是一場苦難,那為什麼要生而為人 ?
導演 │ 李婉貞
製片 │ 王奐筑
臺灣曾經到處可見政治領袖塑像,密度之高,世界罕見。1990年以後,政治形勢改變,塑像被陸續移除。有別於其他國家完全毀壞不再被崇拜的塑像,臺灣把其中近三百座廢棄的塑像收留在一個小鎮公園內。無論原是出自名家之手的藝術作品,或是大量翻模生產販售的廉價物,已不再有人細究,可是比起仍留在原地的七百多座蔣介石塑像,至少它們暫時逃過存廢問題的紛擾,靠著人們對國族歷史與個人回憶的念想與好奇,苟且但偏安一隅佇立,自成一道奇幻的後現代風景。
導演 │ 范立欣
製片 │ 徐秋麗
張洪因為家族遺傳的青光眼,在 21 歲時徹底失明。儘管妻子希望過平靜的生活,但張洪卻一直渴望成功, 想要證明自己,也給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受美國盲人登山家埃裡克攀登珠峰的故事啟發,站在世界最高點,成為了他生命新的方向。在過去的幾年中,他一直在為此做準備,已經 45 歲的他,也把這看作成功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體能的挑戰、資金的缺乏、家人朋友的質疑,這些都是他通向夢想道路上的阻礙。
2021 年 3 月,張洪終於成行,出發前往尼泊爾,踏上了實現夢想的旅程。但等待他的卻是糟糕的天氣,危險的冰川,以及和中方嚮導之間越來越激烈的爭吵和矛盾。張洪最終能成功登頂珠峰,改變他的命運麼?
導演│蘇青
製片│米娜
製片│郭曉東
上海音樂學院,是一所中國頂級、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高校,被譽為「音樂家的搖籃」。對於王怡文來說,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她將會成為中國首例聲樂歌劇系的盲人學生,這將是她踏上世界一流歌唱家的偉大征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如果考不上,我們去新疆種棗樹」來自河南的母女商量,家鄉特產大紅棗,音樂的大門關上了也許還有快樂的田園⋯⋯上海音樂學院不僅對專業錄取要求苛刻,也對視力有審核標準。母女倆最大的自信,是音樂上的自信,除此以外,一籌莫展,人能勝天嗎?
導演│周銘影
製片│趙佳
影片的核心是聚焦於「童模造星」這一社會現象,探討這個行業的來龍去脈,以及參與造星活動的家長和孩子的動機和訴求。也由此深入到兒童模特的教育和成長,通過跟拍湖南、重慶、北京不同社會和經濟層面家庭在將孩子投入到童模培訓當中不同程度的對比,呈現其差異和相似,通過造星過程中孩子、家長、家庭的活動,觀察他們的變化,和造星這一行為帶給他們的影響,由此探討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和參加者故事中折射出的社會特徵和價值觀。
導演│林詩純
製片│陳昱伶
「修片」一門早已凋零的技藝,美化了上個世紀的黑白老照片,也完整了上個世代的珍貴回憶。修片師——林聯,從小在自家的照相館走跳,習得父親傳承下來的職人技藝。一路走來承攬台灣各地的委託,從結婚、生子、直到退休。憑藉貫穿林聯一生的職業,回憶一個女性職人的大半輩子,也回溯台灣相館的興末,更回顧一個時代的流逝。
導演│周天一
製片│張心潔
成余和葉貞是一對一起生活了70 年的夫妻。性格完全不同的兩人,雖然一輩子都在吵吵鬧鬧,卻還是互相攙扶著度過了種種艱難時局。如今他們子孫滿堂,在鄉下安享晚年。
成余的九十歲生日就要到了。他從很早就開始期盼著這個大日子,好讓鄰里鄉親來見證周家的興旺。而一輩子居安思危的葉貞卻越來越焦慮,害怕家族的好運會走到盡頭。
一位親人的突然離世,讓葉貞的擔憂變得更加嚴重,常常臥病在床。成余成了她身邊唯一能依靠的人,日復一日照料著她的生活起居。相處時間的增多帶來了更多的爭吵,但也讓兩位老人開始慢慢體察對方的內心。
各懷心事的兩位老人,在寒來暑往中回望著、展望著,準備迎接晚年最重要的一天。
導演、製片│賴冠源
製片│韓采容
製片│佟孟真
因為聽與說而產生的思索,為使用語言的過程,本片將實驗以觀眾對西拉雅語「有經驗」的概念來感受並召喚語言的存在,希望觀眾在觀影的同時,也有思考與使用的經驗,如此的經驗將同時對於西拉雅語產生思想,並將影片的概念延伸至大眾,理解影片用意為強調「願意使用語言」在復育過程的重要性⋯
導演│劉湘晨
製片│徐秋麗
著名視覺人類學家劉湘晨為了實現與塔吉克老父親吾守爾·尼牙孜的生前約定,帶著女兒劉貝貝重返帕米爾高原。依據塔吉克人「見山如見父」的古老傳統,一行人決定去看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喬戈裡峰,以此實現曾經的承諾。因為過去長期在帕米爾高原拍攝,劉湘晨與女兒的關係很是疏遠,本片從女兒的視角全程觀察,女兒的態度也經歷了從不解、抱怨、艱難應對,到最終理解父親此生摯愛的事業,感受到父愛如山的含義,完成了父女關係的和解。
導演、製片│ David FRAZIER
製片│Eli KAO
在戒嚴法逐漸殞落的80 年代台灣,眾多國際學生組成的搖滾樂隊開始推出中文專輯並在各大知名節目上進行演出。其中的開拓者,「颱風」和「外交」,不僅是史上第一批用中文推出專輯的「老外」,更是在盜版和唱片行不穩定的狀況之下達到了預想不到的好成績。他們是台灣的第一代搖滾巨星和全亞洲最歷久不衰的駐唱樂團之一。「颱風」和「外交」體現了當年搖滾樂在台灣普及化的故事:在60 年代美軍俱樂部的興起之下,台北成為了「亞洲性愛首都」。在80 年代的經濟繁榮的台灣,就算跳舞再怎麼違法,狂歡依舊生生不息。
導演、製片│楊圓圓
製片│丁大衛
製片│鄒艾暘
2018 年,中國女導演楊圓圓走上旅途,尋找被遺忘在歷史陰影中的華裔女性。她追隨著曾是好萊塢一代女性先鋒,如今卻乏人問津的電影人伍錦霞的腳步,來到舊金山唐人街。在這裡,她遇到了傳奇舞者余金巧,講述華埠都市傳說的導遊方美仙和「都板街舞團」的姐妹們。這群女性儘管生命境遇各不相同,卻在花甲之年走到一起獻身表演。導演與曾親歷舊金山華埠夜總會黃金時代的她們一同踏上旅途,從舊金山出發,到拉斯維加斯、夏威夷、哈瓦那,最終抵達上海跟北京。她們跨越20 世紀華人演藝史,在海內外華人世界的交匯中共同譜寫出一部伍錦霞遺失電影《女人世界》的當代變奏曲。
導演、製片│廖建華
余浩瑋,一個年輕時滋事輟學,面惡心善的戲劇老師,來到一所禁止學生使用手機與網路,集體管理生活的中介學校,希望透過戲劇教學與畢業巡演,讓青春躁動的生命透過藝術找到不同的出路。
但學生雕峰因為在外面積欠賭債,選擇在畢業前夕離校去還債,債未還成就又被警察抓走;學生金光則整天期待家人來帶他回家,但他卻想不出回家的意義,一次又一次在期待與失落中擺盪。人生如戲,余浩瑋只能陪著他的學生們,面對那一場又一場的人生狀況劇。
導演│高倉天地
製片│康世偉、劉珊珊
2000 年後阿里巴巴企業的迅速崛起,中國人開始瘋狂網路購物,導致物流業的蓬勃發展。中國現有驚人數量的卡車司機──三千萬,他們扛起了中國近80% 的貨運總量,每天爆肝運貨,以命換金。面對著混亂的物流系統與惡性競爭。他們駕駛卡車驅動著中國的經濟命脈,行駛於生死之間。
影片通過對卡車司機們及其家庭的紀錄,展現在中國經濟強勢崛起下,被網購裹挾的物流人的掙扎與迷茫。這是中國在暴富而繁榮的外表下,尷尬而虛弱的社會現實。
導演、製片│吳美芬
爺爺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後,83 歲的奶奶成了大黃唯一的親人。他在封城隔離、醫護短缺、求救無門的困境中,孤身一人竭盡全力讓奶奶活了下來。他原本想著,日後自己應當代替爺爺照顧好奶奶。可奶奶康復回到家之後,祖孫兩人卻經常吵吵鬧鬧、爭執不斷,難以共處,大黃甚至多次做出砸爛家裡東西的暴力行為,導致性格倔強的奶奶萌發輕生的念頭。這讓大黃愈加苦悶,不知所措,陷入了困境。
導演│蘇美玉
製片│洪伯豪
台灣雲林縣的偏遠漁村,長期地層下陷,半數以上的土地泡在海水裡,年輕人大量外流,當地人認為,只有失敗者才會返鄉。
一場嚴重車禍後,林荺紾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她決定離開城市,回鄉陪伴年邁的父母。除了繼承父親出海捕鰻苗的工作,她還想創業養殖台灣草蝦,但在此地的環境養殖是一種賭注,工作勞動艱辛,在家的時間反而少了許多。
車禍後荺紾得到神啟,幫人收驚解惑,成為她重生後的責任。身在這保守的漁村,自我與家庭及大環境的矛盾衝突,在她身上交戰不休。創業的成敗、父母的不理解,縱然是得到神啟的她,也難以找到答案。
導演│葉家文、葉文希
製片│李婉貞
印尼移工Yuli 在香港當了十年家務助理,社會普遍輕視移工,但她卻熱愛這個城市。她喜歡寫作,勇於發聲,作品入選台灣移工文學獎,令她深受鼓舞。
2019 年,香港爆發大型社會運動,但本地缺乏印尼語資訊,Yuli和義工成立網上媒體,為在港的印尼同胞服務。她在休假日到抗爭現場拍攝報導,不懼怕催淚瓦斯,只擔心會被僱主發現。
同鄉勸Yuli 安守本份,她卻不願放棄報導真相。入境處人員突然上門把Yuli 帶走,她被關在拘留中心一個月,最後遣返印尼。
Yuli 患上創傷後遺症,困在家鄉印尼,她不知怎走下去。
導演│車怡岑、夏鵬程
製片│杜海
出身湖北農村,十年寒窗苦讀考取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安穩的大城市白領——本是影片主人公堅果兄弟的成長軌跡。但他卻背離了這個軌道,意外成為了一名落魄卻知名的當代藝術家。從人的精神困境,到人與生存環境關係的探討,一次又一次創作出引發中國社會輿論震動的作品。他是如何從藝術的角度去關注社會議題的?面對社會阻力與家庭壓力,他又將如何繼續他的創作與生活? 本影片將展開這個故事。
導演│徐瑋超、陳瑋曦
製片│夏偉聰
沈巍一直在上海的街頭流浪,以撿垃圾為生。一位播客把他蓬頭垢面坐在路邊讀《左傳》、講《左傳》的視頻傳到了網路上,使他迅速成為了網路焦點。「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網友們開始編織有關於他的種種傳說,塑造他們各自的流浪大師,並把他當做對於時代的諷喻。而網紅們則像吸血蟲一般,覬覦他短時的榮光,蜂擁而至。自此他的人生軌跡,像26 年前被認定成為精神病一樣,再次發生了離奇的翻轉。當命運驅使他重返社會,他將如何面對過往苦難中的罪與罰?當每個粉絲都希望沈巍在直播的世界裡創造新天新地時,只有沈巍自己顯得疏離而遲疑,他知道這一切,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面對直播鏡像對他的層層裹挾,他又能否突破楚門的境地,去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新生活?
導演│康宇琪
製片│曹曦、Dana KALMEY
《呼吸之間》帶我們共同見證中國首位女性自由潛水冠軍陸文婕挑戰自我極限的過程,她將進入深海深處,完成她從未達到過的壯舉——在2020 年的世界比賽中自由下潛到90 米。白天做為一名職業藥理顧問,利用業餘時間拿到自由潛水金牌的她,無論做什麼都會全心投入。在去年的比賽中,最後離水面20 米時陸文婕遭遇了低氧昏厥(BO),但她並沒有放棄,反而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更具挑戰性的目標。明年,在巴哈馬深度賽—這個讓她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賽場,她將在這裡戰勝自己心理的陰影,並創造新的紀錄。隨著每次的呼吸和隨後的深度下潛,她都面臨著可能無法再次回到水面的危險。這一次她能成功地回到水面嗎?
導演、製片│李柯靚
柯靚是在紐約學習紀錄片的留學生。2019 年5 月她為調研死亡教育,採訪到死亡教育家Shatzi WEISBERGER,一位為自己辦過「生前葬禮」的89 歲老太太。荒謬的是之後一星期的暑假,柯靚臨時回家發現母親自她出國後就被確診癌症晚期,全家在過去一年裡保守著這個秘密,柯靚一無所知。突然間她面對的不是一個僅用言語來討論死亡的機會,而是一堂實實在在面對生命消逝的課。在震驚和痛苦中她利用影像記錄母親的離開,反思自己的成長,並重新思考生死別離。
導演│余子豪
製片│史曉桉
因為賭博、借高利貸和套現信用卡,我父親阿明欠了近300 萬債務,無力償還。我的母親阿芬礙於當時中國婚姻法的規定,只得幫助阿明一同還債。而在賣房還貸的前夕,樓上的租戶意外死亡,在封建傳統的中國,死過人的房子難以出售。還清債務的四年後,阿明再次欠出巨額貸款。不同的是,婚姻法變了,夫妻無需共同承擔債務,這給了阿芬離婚的勇氣,但她卻遇到其他意想不到的阻礙⋯⋯
導演 │洪嘉寶
製片 │ 劉柳
愛山是一個盲人,混跡於北京的一家按摩店裡,她因殘疾遭到 家人的漠視,因直率的脾氣和伶牙利嘴成了同事的眼中釘。她渴望找到一個真的愛她的人,可再摸爬滾打幾年後,連這個夢想都顯得遙不可及。因此她乾脆放棄了掙扎,過上了及時行樂的日子。
我認識愛山幾年後,聽了太多她對自己生活的抱怨,我成了她口中「唯一能溝通的真正的朋友」。我想讓她去試著改變自己的生活,卻發現裡面的困境像無盡的深淵,而這困境像是天上砸下來的,而她註定一生被困在其中。
導演 │ 范儉
製片 │ 梁為超
製片 │ 江松長
葉紅梅和祝俊生在 2008 年的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唯一的女兒。後來,兒子川川降生到了這個破碎的家庭。2017 年,川川才 6 歲, 身上卻已經開始背負不同尋常的壓力,媽媽葉紅梅總在要求兒子記住並感恩自己從未謀面的姐姐,而爸爸祝俊生始終不喜歡這個兒子,時間並未沖淡他對女兒的思念,他和兒子的關系越 來越疏離。
遊哥、高姐是葉紅梅一家的患難朋友,他們的女兒也在地震中遇難,他們之後收養的女兒冉冉今年 13 歲了,遊哥、高姐一直 沒告訴冉冉她的身世,但她已慢慢長大,遲早會明白一切。
導演 │ 陳彥豪
製片 │ 沈子琦
25 歲的郭書成當上了台灣最年輕的里長。一個充滿政治理想的網路憤青,到了政治現場的第一線,他要面對的是里長繁瑣的工作、守舊的政治體制、以及—他最討厭的大人。小至元宵節送燈籠、修整人行道、大至興建里民活動中心,這位年輕里長不斷地受到挑戰。這個年輕人真的適合當里長嗎?他是否只是把這個職位當成政治生涯的跳板?或是真的能藉此打破傳統政治的窠臼?可以確定的是,接下來四年的任期中,郭書成沒辦法過得很輕鬆。
導演、製片 │ 康世偉
我是這個國家的中產階級,因為國家政策對互聯網金融的大力推廣,以至於在很多地方都有網路借貸 APP 的廣告。很多老百姓忠實的跟隨國家的大政方針,同時也借此機會理財賺錢,讓家庭變得更富裕。從 2016 年開始投資中國 P2P 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按照政府的話就是「服務於中國的中小企業發展」。本來看似平靜的網路借貸平臺,也許因為監管或者誠信等問題,在 2018 年夏季出現了大規模的停業、倒閉,俗稱「暴雷」,上百萬的中產階級損失了大量的存款。我也是暴雷的其中一個受害者,損失 100 多萬人民幣,我希望通過製作這部影片,試圖還原事實真相,找到解決中國互聯網金融問題的基本方法。或許,我們的錢還能回來。
導演 │ 黃胤毓
製片 │ 黃胤毓、菅谷聰
林肇輝是沖繩宮古島的台灣移民第二代。學術表現斐然的林肇輝因為同事的排外心態,而被推到了角落。之所以校內會有這般反華情緒,似與泯滅人性的七三一部隊有關,學校多名教授皆是當年參與實驗者。為遠離爭端,林教授前往中國大連進行研究之後數年。不過,多年後帶著豐碩成果回國的林肇輝卻成了眾矢之的。2001 年,林教授捲入了一場象牙塔風暴及接下來長達數年的冤獄事件。此案闡明了日本社會根深蒂固的歧視與排外心理。
導演 │ 金華青
製片 │ 吳恩熙、李欣儀
每年寒冬來臨,覺姆們開始在山中狹小的房子裡閉關苦修,100天後當她們走出小房子,外面漫天飛雪,春天依然沒有來臨。經堂裡,年幼的覺姆日復一日在努力完成常人眼裡枯燥而漫長的功課。這些藏族女孩從小便被家人送來出家,她們大多不會還俗也鮮少回家。山谷裡磕長頭的覺姆,體力慢慢逼近了極限,修行之路漫長,而生命終究將走向死亡。天葬台暴雨如注,絳紅的覺姆袍在烈焰裡化為飛舞的灰蝶,大多覺姆會在這座寺廟裡度過一生,這裡是她們生命的終點。竅訣室裡,覺姆與上師談起生死,談起人生的來處和去處。很多覺姆在今年春天被驅逐,這座極樂之城終從高處跌落。覺姆與上師含淚道別,上師說一切皆無常,「在內心深處,我們必須保持一種別人無法征服的慈悲」。
導演 │ 吳越
製片 │ 杜海
30 歲的斯斯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拳后媽媽。2019 年她除了有重要比賽,同時也把孩子從老家廣東廉江接到自己身邊獨自撫養。斯斯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被父母送去寄養。這一段留守經歷讓她缺乏愛。為了逃離老家的一切,斯斯選擇了拳擊。
中國社會認為「母親」是女人最重要的角色。婚後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兒子出生後,斯斯患上了產後抑鬱症。那個時候,拳擊成為她唯一的出口。斯斯產後經過 2 年的努力,事業逐漸走上正軌,但她卻又面臨的新問題:女人帶孩子怎麼能好好工作?什麼時候生二胎?
導演 │ 鄧偉
父親販毒被槍斃,母親把毛色作寄養在小舅家,自己外出打工。小舅生育眾多,還養育著其他因販毒入獄的親戚們的孩子。十多個小孩擠在這個貧窮的大家庭,有淚水也有歡笑,孩子們在
期盼父母回家中一天天長大。新年,父母們都如期回家了,毛色作的母親卻被傳因販嬰入獄,毛色作堅信這是謠言,想要親口向母親問個究竟。她幾經周折,卻終究未能見到母親。不久,表弟又意外去世,打擊接踵而至,孩子是被現實打磨成父輩的模樣,還是依舊心存美好,掙脫宿命的輪迴?
導演 │ 張藝馨
製片 │ 李博
聾人唱歌,一件不可思議的事,而 2018 年 8 月 4 日在北京音樂廳,這件不可能的事發生了——一個由十四位聾孩子組成的「無聲合唱團」帶來了一場特殊演出,台下觀眾無不為之動容。故事開始於五年前,藝術家李博和音樂人張詠想採錄聾人的聲音用在自己的作品裡,後來的事顛覆了他們的想法,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來自無聲世界的歌,叩問每個心靈,什麼是「對」的聲音?人人渴望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卻從未反思所謂「正常」的標準。而伴隨而來的矛盾、媒體報導和掌聲、孩子們的教育等問題⋯⋯也接踵而來⋯⋯這部影片將紀錄兩組原本不可能相遇的人,在不可能的音樂和藝術世界裡相互影響和救贖的故事。
導演 │ 周浩
製片 │ 賀珊
心理咨詢師佟和一位默劇表演者姚,他們曾經分別在各自的生活中遭遇突發事件。若干年過去了,在現實生活中,那些事件仍然會不斷的閃回。必須與過去相處,甚至是和解,成為他們活下去最大的命題。也許只能 ALL IN,孤注一擲。本片將帶著這樣的觀察去探索人如何與心理創傷相處。
導演 │ 劉春雨
製片 │ 任曉宇
攝製組選取了兩個家庭,採用觀察式手法拍攝,目前對兩個家庭已經跟蹤拍攝 8 年,8 年時間,通過兩個家庭的曲折經歷,折射出翁丁這個生存在中國的佤族村寨的三種制度(寨主制度、社區基層組織制度、旅遊制度)隨時間和外界干預後的制度話語權更替與變化。
導演 │ 閻大眾、劉壯
製片 │ 陳韻竹
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是眾多大河的發源地。它與世隔絕的地理形態,奇跡般的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環境,以及人與自然最親密的相處方式。26 歲的巴登和妻子兩人在三江源頭的群山之中過著傳統的遊牧生活,每天最關心的問題不過是夜晚馬群是否會被狼襲擊和犛牛們能不能安然的度過冬季。然而,這種藏族千百年流傳下來與自然共生的方式正逐漸被退化的環境和高速的發展所改變。當巴登逐漸離開源頭的故鄉,時代的河流將他帶去到喧囂嘈雜的鄉鎮都市。身為一個牧人,他將如何以自己的處世哲學面對這一切?
導演 │ 胡田淨沙
製片 │ 徐瑋超
胡田淨沙在他 17 歲那年,隻身一人被父母送往遙遠的美國緬因州上高中,父母希望他在大洋彼岸考取名校出人頭地。在這裡他的名字叫做「維尼」。經學校安排,維尼住進一個美國德裔家庭,女主人凱薩琳在家舉行印第安教儀式,開車時大唱藏傳佛教音樂,引誘維尼尋找自己的精神未來。有一天,在夢中,一段音樂旋律忽然飛進維尼的腦海裡,他認為這段旋律是關於西藏的。從此,「去西藏」成為了他的崇高使命。
導演 │ 王治德
製片 │ 徐千淳
台灣經濟起飛,娛樂產業稱霸華語圈的九零年代,呂文忠先後任職唱片及電影發行的設計部主管,為一圓創作夢,放棄高薪赴美學習動畫。文忠以優異成績業,選擇返台貸款自蓋片廠建立自己的夢想王國。然而,母親車禍身故、土地幾度遭強徵、父親輕生、不善經營和籌資失利,殘酷現實不斷侵蝕夢想的城堡,片廠逐漸變成積塵倉庫。十年過去,曾經意氣風發的逐夢青年,首部長片依舊難產,是時代環境與產業變遷使創作變得奢侈?又或者一切只是唐吉訶德式的痴人說夢?
導演 │ 楊波
製片 │ 許小飛
阿嘎日,內蒙古鄂爾多斯 90 後,普通牧民的孩子。自學了流利的英語,在美國遊輪工作三年後辭職回家。他周圍的人有人嘲笑他是「牛逼哥」,有人覺得他是「英雄」。他有很大壓力,他想用行動證明自己,成為一個網路時代的「當代牧民」。
牧民的生活很生動。在草原上人與動物、人與人、都是一種單純而又動人的關係。城市、草原;便捷、落後;後工業時代、原始的生活方式⋯⋯阿嘎日一邊在和達拉斯的美國朋友視頻聊天,一邊在自己的草原上給牛餵水。這兩個迥然不同的文化在阿嘎日身上和諧共生。他 29 歲到 30 歲的這個青春過度正面臨著成家、立業,我們不難預見他一定會遇到現實的不少打磨,他的一切瀟灑和自豪,能否禁得住?
導演 │ 伍心瑜
製片 │ 王奕傑
當你在看電影時,是否曾注意過畫面背景裡的臨時演員 ? 演員是一個神秘的職業,如果你剛入行,低薪、長工時、沒有演出機會,這些都會是你必然要面臨的挑戰,可是總有一群人堅持守著這個職業。本片紀錄了一群台灣臨時演員的工作樣貌,他們有著不同的性別、年齡和背景,各自背負著人生的難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表演舞台,成為 A 咖明星。而面對現今影視環境的轉變,有的人選擇留在台灣,有的人寄望中國蓬勃機會的發展,但在產業底層的臨時演員,有可能在浪潮裡獲得成功嗎?
導演 │ 武小雯
製片 │ 宋傑、林宸西
雲南騰沖,一個深山尼姑庵裡,老尼姑收養了兩個女孩。雖是佛門淨地卻也充斥著生活煩惱。每日,老尼姑獨自管理著庵內瑣事,還要照料兩個經常爭吵的孩子。有一天,老尼姑發現青春期的大女孩正在早戀。這個特殊家庭的種種矛盾因此爆發,孩子們的身世之謎、老尼姑的遠憂近患、三個女人相似的過去與日漸清晰的未來⋯⋯爭吵越演愈烈,老尼姑不得不將大女孩送走,尼姑庵恢復了平靜。然而小女孩也開始了叛逆⋯
導演 │ 張琳
製片 │ 粟國祥
從 15 歲到 22 歲,周子其從北京最頂尖的中學,考進中國最頂尖的大學,卻經歷了從「學霸」到普通人的跌落,甚至失去了正常人的精神健康。老師們希望他成為學術精英,父母卻說賺錢和穩定最重要,兩種觀念不斷撕扯著他。畢業後,周子其收到了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通知書,他能否在異國他鄉的全新環境裡,修復精神世界、實現兩個理想?
導演 │ 李維
製片 │ 楊可若、邱陽
大章躺在床上三年有餘,妻子因此拋棄了這個家庭。留下這個破碎的家庭,靠著年邁的兩位老人操持。三個幼小的孩子並不懂得父親為什麼會這樣,只顧在頑皮中肆意成長。塵肺病讓這個家庭支離破碎,長久的籠罩在病痛的折磨和死亡將會降臨的陰影下。華人群體隱忍的親情,化作日常中的責罵、抱怨與陪伴。孩子們理解的父親都是來自病床上的呻吟和責罵。對於親情,在父親臨終前都沒能用輕柔溫暖的言語告訴他。對於未來⋯⋯
導演 │ 提姆柯爾
製片 │ 陳玟臻
小島大歌是一條海洋的音樂航道,一座無國界的虛擬南島村莊,更是一部跨台灣至紐西蘭,馬達加斯加至復活節島的音樂紀錄片,在氣候變遷的大環境下,透過歌曲串連超過百位來自 16 個島國的南島音樂家們,跨海共同歌唱,並在世界巡迴演出後,第一次將故事帶回南島兩大洋。
導演 │ 王磊
製片 │ 林家億
皮村是一個城中村,住著來自全國各地接近 3 萬名的外來務工人員和他們的孩子,他們用雙手建設著北京。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住在皮村裡的 4 個人的故事——文藝愛好者、小學生、即將衝破重重阻礙步入婚姻殿堂的姑娘,以及走在討薪和追求愛情之路上的年輕人。謹以此片,記錄當下中國最普通的勞動者們炙熱的青春,和夢想。
導演 │ 鄭灝勳
製片 │ 楊紫燁
過去約莫五年來,我與我的伴侶 Akashi 已經歷過五次流產。我們鮮少與親友提及這個過程。第一次流產後,我們很快地尋求醫療協助、嘗試人工受孕,包括子宮內授精與體外授精,但這些努力從未得到回報。
2018 年,我們面臨一個難題:這會是我們最後一次嘗試體外授精嗎?我們早已經歷這個過程無數次,承受了太多肉體以及情緒的壓力。儘管如此,她堅持要再試一次自然的方法。對她來說,體會懷孕的喜悅是她的一切。作為她的伴侶,看著她追求那讓她幸福滿足的母親身份,我只能支持她。
導演 │ 劉曉蓉、潘崇愷、李剛齡
製片 │ 劉曉蓉
「接班那一刻,面對的不再只是對傳統產業的愛,更多是掙扎在再現或創新、傳承或不服從、一次又一次的抉擇」。台灣六七年級生,一個被稱為「草莓族」與「沈默者」的矛盾青年世代,傳產被說沒希望、父執輩的輝煌無法再複製,他們要面對的,是最硬的接班問題。本系列將呈現受到美、中、日在台生根發展的傳統產業,並從接班者口述與追蹤,紀錄台灣面對在地化呼聲、複雜地緣政治、及全球化競爭下的發展思維與年輕世代告白。
導演 │ 顧桃
製片 │ 高巍
本片是一部民族題材紀錄片,在中國內蒙古最大的城市呼和浩特拍攝,民族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互交融⋯⋯。呼可夫拍攝一部利亞特薩滿的紀錄片長達八年,他感受到祖先對他的訓斥,他在酒後嚮往自由,感受孤獨⋯⋯。父親的離世讓烏日根的精神世界崩塌,他思考重新回到自由的草原,他笑著看著遠方,怕琴聲停下父親會更遠⋯⋯。蘇和獨自一人從草原來到城市,舞臺上耀眼的燈光,還是無法消除他的孤獨感,他的孤單在日常的歌聲和經營裡⋯⋯。
這個城市有晴,有陰,有青春,也有憂鬱⋯⋯。
導演 │ 陳長清
製片 │ 郭恒奇、于瑩瑩
北京宋庄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家聚居區。影片拍攝已近 5 年,全片以顧桃為第一主人公,以四個人物當下的現實境遇與狀態展開多線敘事,這些人物的故事與命運互為交疊與關聯,使觀眾不僅可以看到一幅這個時代的「世態眾生相」,且能準確感知他們遭遇的強大的現實洪流⋯⋯影片想要探究的是,作為自己所在時代的「警世者」與「先知」的藝術家們和善於將別人的現實生活搬上銀幕的紀錄片導演,在堅硬的現實面前、榮譽與光環的背後,他們有著怎樣真實的命運與故事?
導演 │ 莎韻西孟
製片 │ 郭郁濃、洪頌茹
爺爺 Wilang 離世後,奶奶 Yabay 無法面對先生的死亡,又無法接受未成年孫女未婚生子,遲遲不接受孫女回家。儘管在家人的陪伴下,奶奶這一年裡始終無法擺脫喪偶的沮喪與憂傷。Gaga(泰雅族傳統慣習)環扣著這一個泰雅族家庭的日常,泰雅族人們透過 Spi(夢境)與祖先藉以連結,並獲得生命的啟示。於是在這一位家族精神領袖逝世後,導演的家人們輪流夢見他的歸來。
隨著時間過去,我們還是繼續做著有爺爺身影的夢,就像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一直與我們生活著。
導演 │ 德格才讓
在他的前世,他是她的丈夫。在今世,他是她的孫子,他是同一個人。
在她的前世,她是他的妻子。在今世,她是他的奶奶,她是同一個人。
今年他們的年齡加起來一百歲了,他們在同一屋簷生活著。
導演、製片 │ 龍淼淵
孔子死於 2497 年前,但他的金科玉律仍然被繼承發揚。孟老師人到中年發現來自臺灣的生命之光,她毅然拋家捨業,東北殺到嶺南,在深圳開學堂,教授儒家經典,兼營學貫中西,為廣大無法信任主流教育系統的中國家庭提供替代方案。沒成想孟的江湖地位迅速攀高,但樹大招風,她的學堂違法被驅逐。孟老師苦思冥想,這次,她看到的學生是零到三歲的嬰兒。
導演 │ 許慧晶
製片 │ 梁圓
北京市郊一群孤兒和問題少年在 70 歲老人的帶領下訓練棒球。馬虎的到來打破了球隊的寧靜,打架鬥毆、拉幫結派,成了隊員和教練的眼中釘。一場大火,北京清理了幾百萬人,棒球基地也被限期搬離。半年後球隊將代表亞太區參加美國世界級少棒比賽。他們能否團結一心,克服重重困難,突破自我?未來孩子們的命運又將如何?
導演 │ 周浩
製片 │ 賀珊
三位山村裡的姑娘,兒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面臨的問題將越來越現實,有人 15 歲輟學在外打工,有人繼續求學⋯⋯數以千萬計的,來自中國農村的年輕人們,他們的世界,也許是第一次被這裡長時間完整地記錄。
導演 │ 羅苡珊
製片 │ 吳璠
2017 年的融雪季,失聯 55 天的臺灣登山客梁聖岳與劉宸君在尼泊爾的岩洞被尋獲。宸君已離世,而倖存的聖岳打破受困天數的世界紀錄,引來各地媒體採訪。聖岳帶回宸君的遺書,宸君在一封信中交代我不要過度悲傷,並學會愛人。於是我拿起相機,與聖岳一起面對宸君的遺願。然而,這個心願卻隨著我回到校園、聖岳展開新工作而產生變化。在雪融季節,有些事物重見天日,也有些事物順著雪水流逝;事件過後,我們該怎麼帶著記憶走向未來?
導演 │ 陳英尉
製片 │ 李敏芝
「實踐自由」—— 是傳統工筆畫藝術家石家豪的信念。石家豪在香港出生及發跡,游刃於國際當代藝術巿場,事業處於第一個高峰時,卻已預視未來創作的局限。矛盾的性格,令他置身兩極之間:傳統與當代、巿場與創作自由、個人與社會。這些年頭,在充滿張力的香港社會,石家豪如何選擇他的創作路?
導演 │ 王申
製片 │ 趙佳
鏡頭追隨一塊白色大理石,記錄它如何在希臘礦場被切割採出,運往中國。又在中國工廠被製成希臘式旅遊紀念品,再經世界商品海洋城市「義烏」被販回聖托里尼,由至此拍婚紗的中國夫婦購回國陳列在自家的希臘式洋房中。在順著國際貿易的食物鏈折返航行的過程中,這塊石頭好似古希臘英雄奧德修斯,重走了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奧德賽之旅。
導演 │ 盧盈良
製片 │ 李建良
我哥阿志,十二歲通靈,從那時開始在家幫人問神辦事,我對他的質疑也從此而來,因為許多信徒得到了幫助,而他卻一直無法擺脫困頓的生活。我好賭成性的父親,相信神明會開明牌給他,我虔誠祈求身體健康的母親,身體卻每況愈下。長年來的無力感,讓我很早就疏離了自己的原生家庭;直到投入紀錄片工作,當我不斷的在理解別人的生命時,我常常反思到自己身上,為何我不試著去理解自己的哥哥?而我的家人,又將如何面對我的回歸與質疑?
導演 │ 韓萌
製片 │ 杜海
距離北京 40 公里的廊坊市是中國空氣最污染的城市之一,為了保障北京的空氣品質,廊坊承受了巨大壓力。李局長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爭議性的政策治理污染。同時,作為一位敢言的地方官員,他出版了三本霧霾題材小說。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一個城市治理霧霾的過程中權力機構和普通民眾之間、利益和代價之間的力量博弈。
導演 │ 金行征
製片 │ 張超
影片記錄七位沒有手臂的藝術家的生活經歷,以及他們當下真實生活狀態。他們有著相似的生活悲劇,但他們在逆境中不甘示弱,迸發出昂揚向上的勇氣和力量,用自己的口與腳去爭取更有價值的收穫與成就,並腳踏實地,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自尊。最後,七位無臂的藝術家,為回饋與報答社會,他們主動義賣自己的作品,共同籌資在雲南貧困山區建了一座樓——七子樓。
導演 │ 張楠
製片 │ 祁郁、陳奕松
西元 2018 年,中國人再築長城。北方群山中,一段因抗日戰爭而馳名的喜峰口長城,在殘破殆盡之際迎來了一支由無名之輩組成的施工隊伍。從官員、工匠、農民到漁民,每個人對所修這段長城都充滿不同的理解。長城腳下的漁民李志超一家與賈長月一家,近在咫尺卻形同陌路。他們彼此都認為對方是「外來者」,而在長城大修的拆遷疑雲之下,李、賈兩家不得不同氣相求。古建工程師朱新文半生小心謹慎,他帶領施工隊租住在李家,開工後遭遇到賈家的諸般阻撓。面對絕險的施工環境和來自同行的質疑,他不得不克服難題,證明自己。長城以內,出岸鎮的王立山一家世代經營磚廠,為故宮、長城燒制「御用」城磚。王家父子在生意上矛盾重重,令王立山倍感磚廠後繼無望。借喜峰口工程採購長城磚之機,王立山對兒子進行了一次考驗。
導演 │ 李剛齡
製片 │ 許懷民
1949 年,二戰結束之際,有一批人跟著蔣介石因戰亂來到臺灣後,一直單身著,住在一種叫做單身退員宿舍的地方,他們始終相信過不了多久,就可以回去,然後 .. 就這麼住了下來,直至今日。他們的靈魂在不寬卻深邃對台灣海峽飄流著,不知道老家的父母或妻兒是否還活著?直到開放兩岸探親後,得到的答案是幾人歡樂幾人悲⋯⋯。這是大時代下的被迫移民,快要消逝,他們的故事,透過一位背老兵骨灰回鄉的人,編織出大時代的豁達與無奈。
導演、製片 │ 陳頌
這是一個 95 後女孩在分裂的家庭和碎片化的時代中尋找出路的故事。十七歲的連連是一名網紅,她幻想著有一天能一夜成名並暴富,但現實生活卻很糟糕,父母在鬧離婚,家庭搖搖欲墜,學習成績也因此受到影響,幾乎不能畢業。她母親是一名員警,卻拜佛求道,被騙子騙走了錢財,父親竟然抱著一隻貓離家出走。連連並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她選擇逃離了學校和家庭,投身於互聯網世界,開啟了一段前途未卜的旅程。
導演 │ 王佳音
製片 │ 朱婷
義大利杜林的理髮師馬里奧大叔,俄羅斯做小本生意的明仔,剛剛抵達盧旺達去尋找機會、開拓事業的小謝,以及在北京刑滿釋放的青年傻鶴,這幾位中國人雖未身處同一國家,彼此也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但是他們卻有著同一個身份,那就是他們是網路直播的主播。出於不同的目的,他們在亦幻亦真的網路空間,向人們展示著自己的生活。本片通過近一年時間,來觀察和截取他們的直播視頻,來發掘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網路媒界化生存中的異化印痕。
導演 │ 楊佈新
製片 │ 楊美雯
冷戰時期,中華民國最優秀的飛行員為美國中情局執行秘密偵查任務。記錄著他們是如何憑藉著夢想,無畏、無懼地寫下這頁關於黑貓中隊空前絕後的故事。他們總戲稱:「英雄都已經陣亡了,沒陣亡的都是狗熊」,而英雄的代價卻是從兩岸同袍互相殺戮得來的。讓我們重新審視英雄的定義,無須英雄的年代是否才是最美好的時光 ?
導演 │ 李建成
製片 │ 黃德生
於美援時期一群受雇於美軍營養工作站的台灣人當時在那是相當光榮的事蹟而且擁有相當優渥的薪水以及吸收西方的文化。他們見證了美軍在台的豐富資源以及研究。在那個年代當地人稱這棟建築為「美國白宮」裏頭不時傳來嬰兒的哭聲那是村民眾說紛紜的實驗室 40 年後揭開美援時期過去實驗背後的祕密。
導演 │ 康世偉
藏族喇嘛索南達吉天性浪漫,熱愛寫詩,6 歲到色達佛學院,發誓終身出家,幻想做倉央嘉措那樣的活佛詩人。佛學院天堂般的環境讓他創作出美妙的詩歌,長大後,他走入現實社會,然而弟弟去世時科學與神靈的無能為力,城裡人對他莫名的冷漠,親見藏文化的漸漸消失,出版詩集被政府拒絕等,讓他逐漸對主流社會產生憎惡。然而,因為愛情,33 歲的他還俗了,走入社會,成為一名成功商人,並與暗戀自己 17 年的青梅竹馬步入婚姻,共度餘生!
導演 │ 潘志琪
製片 │ 商明
胡女士因受騙欠下巨額債務,背負著罪惡感逃避到十八梯,信基督教,以開廉價小旅館和撿垃圾為生。她用撿來的垃圾堆砌起一座絢麗的花園,這是她內心的天堂花園,是她面對生活苦難的精神支柱,她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感召兒子擺脫抑鬱症的困。兒子少兵是位同性戀,因感染 HIV 病毒而陷入抑鬱症和生活的困境。少兵認為,母親僅活在荒誕的精神世界裡。隨著現代商業的擴張,十八梯面臨搬遷,少兵勸說母親放棄花園,搬出十八梯,去面對現實生活。
導演 │ 蕭瀟
製片 │ 林林
影片圍繞著壹個小山村中三代人的憂愁和困苦而展開:年近八旬的外婆仍在不停勞作,操持家務。她恐懼日益臨近的大限,每日燒香拜佛,並要求外地打工的兒子回到身邊。舅舅回村後只能靠山吃山,拮據度日,生活日益艱難和迷茫;而孫子厭倦了打工,回到山裏飼養土雞,卻創業失敗,負債累累;
同時,鄰居李叔在外工傷弄瞎了眼睛,也迫不得已回到山裏休養,頓時失去了經濟來源⋯⋯
重巒疊章的大山緊緊束縛著他們的命運,正如村口的那塊名為團魚巖的巨石,相傳有只神鱉苦苦修行升天,卻被天雷擊中,身首異處,落此為巖。村子以這岩石命名,亦是這深山神話的回響。
導演 │ 蔣春
製片 │ 王馨璇
「這種封閉的、被割裂的空間,處處受到監視。」──傅柯《規訓與懲罰》。桃花工讀學校,是一所男女分開管理的青少年改造學校,它分為兩個校區。樓上是家長送來改造的,樓下是公安局送來的犯
罪青少年。兩個區域被一條路隔開,它們之間禁止交流。影片圍繞文俊當上班長的心路歷程,樓下的雷公與樓上的嬋娟的的愛情展開,兩條線最後彙聚到新年來臨前,他們都各自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在這一個桃花盛開的地方,他們的友誼與愛情,會開出美麗的花朵嗎?
導演 │ 楊淑玲
製片 │ 鄭熙恩
美希是一位新加坡的年輕教育家,對改變邊緣化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方式充滿熱情。她引進 Tutorial Relationships(TR) 教學法,一個改寫墨西哥 9,000 間最糟糕學校的教育新概念,以幫助在新加坡教育體制中掙扎的學生們。這群被澆熄熱情的學生們,一瞬間都轉變為有自信的小老師,這巨大的轉變帶來的龐大的迴響。但隨之而來的是,龐大的需求帶來的負面影響,人們開始懷疑 TR 教學法是否能夠延續下去。這個跳脫常理的教學是否會改變教育體制,或僅會曇花一現?一起加入美希幫助學生重新愛上學習的旅程,一窺這些平時難以看見的學生們的故事與人生。
導演 │ 傅榆
製片 │ 洪廷儀
告別青春,走向成熟的故事,總是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年輕生命裡。本片主角們的青春夢想,是藉由反抗體制,追求一個更好的國家,卻在動盪的兩岸關係裡,變成歷史的一部份。一個反抗中國的台灣學運明星,一個喜愛台灣的當紅中國學生,和我,一個政治狂熱的台灣紀錄片工作者,我們之間理應充滿矛盾,卻在社會運動裡找到合作的可能性。在一場台灣 24 年來最大型的社會運動之後,我們從接近成功的巔峰,逐漸墜入失望的谷底,曾經堅持的理想,還有可能延續嗎?
導演 │ 陳梓桓
製片 │ 任硯聰
他在內地設廠代理電視顯像器,見證電子工業時代蛻變更替;他在舊區經營茶餐廳數十載,安居樂業美夢敵不過活化重建;他放棄鐵飯碗,拒當樓奴,竟因肌肉萎縮症女兒踏上人權律師之路。三個正值耆艾之年的男性,分別回憶六七暴動、文革偷渡潮及六四事件,剖白生命改變的那天。觀眾從蛛絲馬跡追溯主角的歷史,拼湊三段完整人生。
導演 │ 李婕
製片 │ 周浩
在中國湖南曾經存在著一個奇怪的小鎮,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絕大部分農村甚至不知道汽車是何物,而小鎮上早就有了自己的車隊。它曾經是一個「時尚」小鎮,這裏的電影院會第一時間放映最新上映的電影;這裏偏居一隅,山路十八彎,年輕人卻穿著時尚;小鎮坐落在貧困縣,但是這裏的居民即便去到廣東也受人尊敬,並被認為是「有錢人」,這個小鎮叫做「梅田」。然而,在九十年代初期,似乎在一夜之間,大部分居民搬離了小鎮,不知道他們去了哪裡。《他鄉》展示的是一個經歷過產業轉型的中國南方小鎮的眾生相,前前後後有近十萬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來到這個煤礦小鎮,為一個持續虧損的企業而勞碌一生,最終又散落在各地的故事。
導演 │ 滕仲
製片 │ 張獻民
1957 年至 1960 年,新安江水電站的建設使浙江省淳安、遂安兩縣約 30 萬人被迫遷離故土。在那個轟轟烈烈的「大躍進」時代 ,一切為了實現共產主義,所有行動聽指揮,移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受「大躍進」運動時期極左思潮的影響,移民安置工作出現了嚴重的錯誤和混亂,大部分移民未得到妥善安置和合理的補償。幾十年過去了,由於眾多歷史遺留問題尚未解決,許多移民今天依然過著艱難的生活。
導演 │ 陳明望
製片 │ 梁文心
2014 年 12 月 16 日,我和懷孕 7 個月的妻子抵達洛杉磯,準備在美國生育我們第一個孩子。入住的別墅有來自中國各地的孕婦:有人為躲避計劃生育、有人為躲霧霾、有人為躲應試教育⋯⋯。雖然赴美生子的熱潮發生在美國,但折射的卻是中國中產階級的焦慮與困境,為何選擇出走?在經受不同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擠壓之後,最終是堅守還是回歸?
導演 │ 欒誠偉、Tommaso MUZZI
這個紀錄片,我把它當成是一封我給父親的信,是關於由對他的追尋開始,去看一個漂流著、最終落腳在台灣的移民家庭的歷程。我想了解他,了解那些長期以來一直籠罩在我、我的母親、我的姊姊心中,我父親絕口不提、甚至用謊言去包裝著的那些,存在於家庭中的陰影與無法面對的傷痛。這是一個韓國華僑家族的自白,這是一個外省台灣家庭的自白,這是一個台灣人的自白。
導演 │ 侯婕、陳庭婷
製片 │ 周浩
上世紀,澳葡政府面對非法移民的強大壓力,在八十至九十年代先後三次特赦,向逾七萬名內地居民發放合法居留證件。回歸後,內地對澳門制定家庭團聚政策,未受惠者因未能申請子女來澳,組織起以蘭姐為首的抗爭力量,發起靜坐、遊行,甚至成為最年老、以及首個被官方認定為衝擊立法會的團體。透過領頭人蘭姐,她的摯友兼家長之一阿眉,和在生活中隱藏抗爭身份的阿梅,探討移民對自身和家庭所帶來的影響,以及移民與社會的關係,同時探索社會對移民問題的態度。
導演 │陳東楠
麗萍和東生是雲南某村苗族唱詩班的年輕成員。村子坐落在與世隔絕的大山荒野,一百年前西方傳教士曾帶著福音來到這裡,傳授給村民古典四聲部合唱法。麗萍是村花。東生想成為一名傳教士。偶然間,縣政府發掘詩班,打造苗族農民合唱團,走向全國舞臺。合唱團被譽作「巴羅克音樂活化石」。遊客和地產商隨之而來。 麗萍和東生見識到外部世界萬千姿態,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導演 │ 陳文良
製片 │ 李嘉雯、陳怡君
黃育仁出社會已經十年多了,33 歲的他如果做了人生抉擇的大轉變會不會很難?他是台灣名校的畢業生,社會主流價值裡被稱為「勝利組」。31 歲在外商公司當分析師,百萬年薪的他選擇放棄舒適圈走向一個危險和艱難的領域,成為職業綜合格鬥選手。在家人的反對、年齡的限制、高強度的格鬥訓練、語言的隔閡和經濟壓力的考驗下,到底黃育仁在追尋的是什麼?
導演|陳琦
1990 年我出生在煤城淮南,父親是一名煤礦工人。這一年大陸公有制體制改革,淮南發生第一次經濟危機。7 歲時這座城市發生第二次經濟危機,我母親選擇離開我的家庭,從此父親把我拉拔長大。2014 年國家經濟體制轉型,這座城市發生第三次經濟危機,無數像我一樣的家庭又開始命運的輪迴。我選取我的工人父親,我的乾媽,以及我的兩位 90 後礦工朋友作為拍攝對象,以我家庭的故事為基礎,講訴在資源城市衰落背景下,礦工家庭入不敷出,被解除勞動合同,面臨結婚生子,面對家庭 問題的不同種命運。看中國的礦工在體制內如何抗爭,如何生存,進而看整個城市如何轉型發展。
導演|王楊
導演|王國慶
在中國武漢,人們想要在長江上建造一座超級大橋。它標誌著所謂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
工程師們承擔著巨大壓力,他們身心俱疲。個體生命體驗與體制性壓力纏繞在一起。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聚集在這裡。他 們為了生活得更好,背井離鄉,來到城市。中國三十年的快速發展,讓幾億農民流向城市。他們建設著中國,同時也承受著 中國發展所帶來的劇烈改變。離開親人,艱辛打工,田地荒蕪,傳統喪失。
所有人都在矛盾裡前行。這是個體生活的困境,也顯現出當代中國精神性的困境。
導演|趙昶通
爺爺叫趙生榮,他童年喪母,青年喪父,戰亂中一個人扛起整個家族,養活後媽和兄弟姐妹。中年娶了我奶奶,育子有三, 因為有文化進鐵路局當工人幹至退休。他熱愛戲曲,是資深票友。晚年經歷拆遷,歸於黃土。忽然有一天,爺爺永遠離開我們,才知道,因為習慣而熟悉的人和情感,從此戛然而止,有一些東西再也不可能擁有了。
導演|胡波
「沉陷區」這個詞與「開採」共生,與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相關聯,卻只存在于輝煌的背影裡。本片以生活在遼寧撫順採煤 沉陷區裡楊鳳林老人一家人的搬遷故事為主線,講述沉陷區裡現在和過去的生活。從一個側面揭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傷疤, 展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因果輪迴,以及變遷之下人們的彷徨與堅守。
導演|李瑾
製片|柴子文
海邊漁村烏坎,經歷了一次陣痛與蛻變。為保衛土地,烏坎村民集體起事,推翻「汕尾格達費」、在位 40 年的老村長,古老 的村莊迎來了「烏坎之春」。兩年後,當少年阿興投身第二次選舉積極拉票時,青年阿宏卻不得不偷渡美國尋找生路⋯⋯
面對重重陷阱,昔日英雄林祖鑾何去何從?農民起義的千年宿命可以打破嗎?這是一個關於土地和夢想的故事,描繪出中國複雜的現實和多變的前途。
導演|旦增色珍
製片|廖茗
孜廓路是一條圍繞著布達拉宮的轉經道。曾經這條路上只有源源不斷的信徒,而如今這條路上除了信徒還有來自各地的旅行 者和小商販。孜廓路的一邊是寬廣的大路,一邊是千年的布達拉宮,它夾在中央彷彿就是拉薩城的縮影。片中三個主人公, 出生於不同的時代,來自不同的地方,但不約而同地依靠這條路而謀生,他們的命運相互交織映射著一個正在現代化中的古 老城市。
導演|吳柏泓
製片|孔祥珩
製片|鄭敬儒
每當喜馬拉雅山上的雪融了,楊重源就像一隻準備歸巢的候鳥, 再度踏上海拔四千五百公尺川藏塔須村。2015 年,是楊醫師回去塔須的第十年。
轉世,是藏傳佛教當中需要有足夠修行的仁波切。當村民認為他前世是塔須村民時,對楊重源來說,他怎麼看待自己回去十 年這件事。
導演|余過
導演|郭容非
中國有 1600 萬位女性被男同性戀騙入婚姻,她們叫同妻。導演余過想通過紀錄三位原同妻的故事,向自己的母親出櫃。可當他將鏡頭對向母親,省思自己的角色時,才意識到,對於一位 中國男同性戀,其任何一個無奈的選擇,都會將一位原無辜的女人推向一場難以掙脫的悲劇。
導演|鄭晴心
製片|劉家欣
第一次聽見炯霖的名字,那時我剛結束一趟遠方的旅程。友人 講述著炯霖沒有回家的夜晚,以及隔日打撈上岸那具冰冷身驅。 越來越多朋友提起他的名字,述說著與炯霖的共同記憶。
炯霖在徒步行腳這片土地的過程中,留下了一本日記,紀錄著他三次徒步環島的點滴。循著這些足跡,我和友人開始了旅程, 走他走過的路,拜訪他遇見的人,拼湊著這些故事。
我凝望著炯霖曾經貫注著熱情,滋養著我們生命成長的島嶼, 他像一座橋,串聯起這個島上不同的角落,以及在各個角落裡 以各種方式認真生活著的人們。
他,已化為這座島。
導演|阮行恩
製片|劉穎謙
張寧是佛山白領,工作上沒有得到甚麼滿足感,城市的生活也讓她疲乏。迷失中,她到雲南旅遊,遇上一名「摩梭」男子。
兵馬是個帥氣開朗的小伙子,背包客都稱他瀘沽湖劉德華。從遊客送他的 mp3 裡,他最喜歡聽的是德國的 Enigma 和台灣的 周杰倫。
張寧、兵馬在瀘沽湖畔相遇相愛,他們兩人一個希望回歸自然,一個希望與城市接軌。在中國急速發展的背景下,兩人展開了 一段外人不看好的跨文化、跨城鄉愛情長跑。
導演|吳建新
青年農民小江和妻子小平從城市回到農村,潛心雕刻佛像,並邀請佛教徒王剛來村裡指導佛像製作。數年如一日的佛像製作, 是他們修行的過程。影片將完整記錄一尊佛像的製作過程,也將記錄他們與世無爭的生活,以及生活狀態的變化對佛像製作的影響。
不再農耕的農民和遠離城市的城裡人,能否在簡單平靜的鄉村生活中,找到各自心中的桃花源?
導演|王建軍
製片|韓蕾
老周:他曾一度成為古老村落的唯一陶瓷製作者,依靠出售陶瓷養家糊口。但突如其來的旅遊開發,出現了諸多競爭者,別 人採用新的工藝比他高效而且價格便宜,他下定決心堅持傳統技藝,但在競爭中落敗。
老楊:幾十年前流浪到這個村落,並救活了一個智障的女孩, 兩人相依為命。老楊將作為陪葬品的陶瓷送往墓地,但報酬非 常微薄,年邁的老楊要回一次老家,為自己爭取正式的公民身 份,獲得政府的救濟。
老劉:老楊的鄰居,多年以前來到這個村子工作,但年齡越來越大,煤礦不願再雇傭他,他的妻子拋棄了他和兩個孩子離家 出走,老劉為了將孩子養大成人,只能不停的尋找工作。
生活在繼續,他們必須直面未來。
導演|霍寧
製片|史祖德
中國西部伊斯蘭教地區,數十萬穆斯林在內地經營拉麵店謀生, 這也是 14 歲的馬翔輟學後唯一的選擇。對這個男孩來說,幸福 就是記憶裡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光碎片,當他試圖找回缺失的片段時,面對的卻是信仰與觀念的衝突、現實與生存的挑戰。一 個小小的拉麵店,能成為馬翔找到屬於自己幸福的起點嗎?
導演|杜海
導演|韓萌
製片|黃昱祥
《江南棄兒》是一部關於記憶與現實的影片,講述了三十多年前,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發生在中國江南地區,遺棄與溺殺親生女兒的故事。本片以人物為主線,記錄了國家政策對普通人命運的改變。影片通過跟蹤拍攝三位女性尋找親生父母的過程,反映了當事人群體幾十年後的救贖與懺悔,怨恨與寬恕。
通過尋親者基因庫,幾年時間裡已經有 60 多位「江南棄兒」尋找到了親生父母。本片紀錄了幾位被遺棄的江南女孩在尋親過程中各自的命運轉變。
導演|陳思毅
製片|徐若菡
三個縣城醫生,閱歷不同,卻在醫患衝突激烈的現實下,面臨著同樣的職業危機。
在聽聞校友被病人殺害之後,沈醫生做起了提前退休的打算。
相比之下,李醫生更信好死不如賴活著 。哪怕曾被病人家屬拿刀威脅,李醫生想,能熬就熬,何苦太認真?
年輕的吳醫生成天嘻嘻哈哈,內心卻時常想起第一個沒救活的生命,如果有下一次,家屬還能如此理智嗎?
導演|王申
製片|趙佳
希臘有近萬的華人僑居經商。適逢中東難民潮爆發,逾百萬難民沿著十幾年前華人們偷渡進希臘的路線逃難至此。「大姐大」 陳雪豔等一群希臘華人決定組建志願團隊救援難民。這是他們首次走出封閉的唐人街,幫助第二故鄉及至此的另一群異鄉客。在希臘土著、華人移民及中東難民間,一種獨特的共生關係在眾神之土上滋長。華人堅持的「華人方式」能否給予難民庇護?
導演|陳志漢
文林國小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新任的朱校長與年輕的賴主 任為了進行金融教育,打算在學校建立銀行、發行貨幣。
今年年初文林銀行開始在 13 個種子教師班級試辦,學生們領到 「薪水」都非常興奮,學校裡的一些勞務工作也因為有發「獎 金」,學生的參與度提高許多。慢慢有老師發現學生變得過於功利主義,並開始反省自己的金錢觀是否帶給學生不良的影 響⋯⋯
導演|馬智恆
導演|鄭惠森
香港開埠初期,有一個逐漁汛而居,揚帆飄泊的族群,他們自稱「水上人」。水上人以漁歌抒情,把「生、老、病、死」的 生命旅程,注入歌詞,化成曲韻。本片講述三個水上人的故事: 閒居小島,與遊人唱歌說故事的老伯;假日經營茶座,用漁歌 唱聖經的耶穌婆;在海港捕撈垃圾的香港仔小姐。透過三人的人生、家庭和信仰,重塑一個被忽略的族群,保存一段將要消 失的記憶風景。海上生活看似浪漫,實則艱苦不堪回首,岸上漁歌,悲欣交集。
導演|莫津津
製片|邢北冽
阿明一家,屬於中國最後的水上遊牧民族,疍家。數千年來,疍家人均於水上定居;如今,現代文明的侵蝕逐漸打破了水面 的平靜,面對上岸與否的抉擇,阿明一家三代各有打算。2010 年,剛滿 18 歲的阿明決心上岸,卻在上岸後屢屢受挫;由於環 境惡化,爸爸的漁獲越來越少,不得不考慮上岸的問題;80 歲 的奶奶則希望生於水中,死於水中。然而,政府的一紙上岸令, 徹底點燃三代人的矛盾,他們還能回到原來的平靜生活嗎?
導演|周文欽
台灣北部的磺港保留著一種世界罕見的捕魚技法─蹦火,獨具特色卻因缺乏經濟效益而式微。謝氏兄弟在年逾半百後返鄉繼承「永漁發號」,這是僅存的四艘蹦火船中最老且最小的一艘。從頭學起的兩人在幾年經營下並不順遂而漸生放棄的念頭 ; 夾在 缺乏經濟效益的現實壓力與保留傳統漁法的使命感下,他們該如何找到平衡以及堅持的動力,蹦出生命的火光?
導演|劉柳
製片|黎曉煒
東莞在中國一直以來被稱之為「男人們的天堂」,2014 年當地政府「徹底掃黃」後,帶來的是整個情色產業鏈的崩塌。掃黃 真的洗「白」了這個城市?產業鏈的崩塌將會帶來其他行業怎樣的蝴蝶效應?小姐們如何營生?嫖客們是否會因為掃黃就戒 除了心理的癮?本片將從小姐們的故事去梳理這個城市產業鏈的變化,和她們與他們的故事。
導演、製片|王申
導演|陳延企
唯一在歐盟工作的中國青年蓋琳,隨一國際競選團隊在英國拉選票,助老闆──保守黨議員德瓦在歐洲議會大選中連任。可他認為德瓦的反移民主張屬民族主義,拒絕遊說。自己就是移民的德瓦召集眾移民散發反移民傳單。蓋琳及兩名紀錄片拍攝者被逼助選。認為不公平的蓋琳在老闆生日會上憤而離席,邀移民到總部開 party。選舉日蓋琳被請出團隊,言辭惡毒的他已成為之前他所蔑視的民族主義者。
導演|孫揚
製片|黃俊如
面對陪伴和影響自己一生的父親,要因為阿茲海默症慢慢失去 記憶,藝術家馬良想造出一艘「時光機」,用親手做出的木偶 駕著這台「時光機」穿梭回過去,演繹爸爸和自己曾經歷的回憶,說出對父親難以割捨的留戀。
導演|錢思如
2014 年冬,能團聚在奶奶身邊的人已然不多,奶奶更是對身邊生病的爸爸,和希望脫離奶奶管束的弟弟操盡了心。但奶奶越 是用力的去愛,他們越是想要掙脫。奶奶面對鏡頭,慢慢展露了她的內心世界──無奈、歉疚、恐懼和期待。年逾 80 的奶奶 依然默默地對抗著命運,但這對抗又好似徒勞,她唯一能做的, 就是在痛苦中麻痹自己,馬馬虎虎過完餘生。
導演|蔡杰
製片|邢北冽
「為什麼我們是活佛?」兄弟之間時常詰問。漫長的青春期,總有片迷霧森林要穿行,那是關於雙生兄弟的依賴與分離、佛 家與世俗的界限、自然與現代的變換,關於難以厘清的身份,與去向未知的命運― 17 歲,當他們回到家鄉,兩人作出人生第 一個不同的抉擇:尼瑪選擇留在寺廟修行,達娃卻褪去僧袍還俗,去一所公立小學念書。
導演|徐瑋超
製片|李寧
這是一個新疆小學足球隊的賽季故事。石河子第十一小學的漢族教練張楠將帶領一群不被看好,前途暗淡的維吾爾族小球員, 從石河子市出發,踏上改變命運的爭冠之旅。
導演|張楠
製片|張勇
三十年前,數以萬計的農民從荒漠遷徙到黃河沿岸,與此同時, 他們世代傳唱的民謠卻逐漸流失。本片的主人公張尕慫從童年時期開始學習民謠演唱,來治療自己的口吃。雖然這並沒有治療好他的病,但卻讓他越發地癡迷於自己家鄉的音樂。
數年間張尕慫輾轉於城市與鄉村之間,以巡演為生,並在各地鄉間尋訪民間藝人來學習更多的民間歌曲。伴隨著名氣的增加, 他被邀請參加選秀節目《中國達人秀》,在全國觀眾面前演唱民謠。在節目錄製的關鍵時刻,他突然選擇退出,並回到了自 己的家鄉。但是,看到家鄉凋敝、曾經嚮往的農村生活正一步步走向消亡,尕慫面對的,只是那一腔「憤怒的鄉愁」。
導演、製片|吳郁瑩
製片|江松長
為什麼會有成千上萬的年輕女性被送離家園、老遠嫁給他們不 太認識的外國人呢?為什麼亞洲各地的母親會要趁著深夜拋棄子女呢?《阿紫》將檢視亞洲跨國婚姻仲介的影響,跟隨一位越南新娘思考是否該為了逃離欺凌、尋找更好的未來,而離開台灣丈夫和她的兩個女兒。
導演|黃昱祥
製片|林立仁
廣州,一個在中國以工業發展著名的城市,過去幾十年來,吸 引了近二十萬的非洲移民。他們的出現帶來了一種新興社會現 象:非裔男子與華人女性的婚姻。
《廣州愛情故事》紀錄了愛情的多樣面貌,紀錄兩對中裔、非 籍伴侶的戀愛史。他們的感情不僅要面對來自家人的壓力,同 時也對抗著普羅中國的價值觀。他們的故事不僅能視為各國探討「多元社會」的借鏡,更是每一個勇於為愛挺身,爭取自由 戀愛的人的最佳範例。
導演|董雪瑩
有著文革情節的導演葉京為了讓 9 名年輕演員回到文革,把演員們封閉於四川小鎮的一個兵工廠,隔絕了與外界的任何聯繫 ──這無異於一場人類學實驗。這 9 名演員每天穿著文革時期的服裝,聽著文革時期的歌曲⋯一個演員請假事件掀起了一場殘酷的批鬥會,批鬥會上演員們發生了驚愕的變化。
導演、製片|康世偉
《廣場上的舞蹈》描寫中國社會從文革時期到今天廣場上舞蹈的變化,追溯當下中國所流行的廣場舞,實際源於文革時期的忠字舞。選擇五個主要角色進行跟拍,分別是在文革時期敢於反抗並且到 70 歲還能倒立的周先生、曾經參加過中印戰爭,並上前線衝鋒的 73 歲法院院長劉先生、每日照顧 105 歲老父親, 為解除心理壓力到廣場上跳舞的 65 歲熊先生、當年的紅衛兵團團長,60 歲的尹女士、文革時期被不公正對待的專業舞蹈演員,60 歲的陳女士。他們的身份與經歷各異,但都經歷過文革,同時也是廣場舞的親身參與者與見證者。本片通過廣場舞將他們串聯,將廣場上舞蹈的變化作為中國近 40 年歷史變革的美麗縮影,以此為切入點,關注中國人當代的內心精神狀態的變遷, 最終闡釋影片的戲劇核心──精神的變革。
導演|廖克發
製片|諶靜蓮
他們戀上了一個馬來亞的夢,為了國家的未來,他們拋棄家人, 犧牲了生命,卻成為六十年來最長久的歷史空白。
35 年前,這裡曾經是我出生、成長的老木屋。直到長大成人, 我才明白,長掛在老家大廳上的那張畫像是我從未見面的阿公。 60 年來,這張畫像成為家人的禁忌,沒人能提及這個男人,或是他的過往。一個參加內戰而被遺忘的家人、一群因為熱血而被永遠放逐的學生、一支不得回鄉的老兵。
他們的理想和命運,猶如馬來亞黃金歌舞時代的一首旋律,被 迫歷經多次的時代改造和變身,從優美的夏威夷情歌(英屬殖民時代),到日語宣導(日殖民時代),最終演變成馬來西亞獨立時的國歌(獨立時代)。如今自由的歌聲被禁,過去的夢想被消音,這部影片將揭開,許多隱埋在這片熱帶雨林中,過去的秘密。
導演|盧盈良
製片|周怡珍
1996 年 5 月,楊雅惠牧師創立了台灣第一間同志教徒專屬的同 志同光長老教會,引來傳統教派強烈的抨擊與斥責,因此,在教會的牧會與服事困難重重,楊牧師遭到莫大的壓力,最後, 她在 2008 年 5 月以燒炭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但她的生命卻換來了同志基督徒得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她的精神更流傳下來,引領後人繼續這一場屬於人權的革命!
導演、製片|瑪鯊苗醬
阿根,一個 40 多歲的 gay,風雲一時的同性夜場老闆,剛走出監獄不久,和男友在山中隱居。阿根決定去泰國代孕自己孩子, 為此他打算重出江湖,賺夠錢之後徹底退出。阿根向我們講述 了 40 年來一路從北向南的人生旅程,他的家庭,他對孩子的愛 和對孤獨終老的恐懼,以及他所經歷的同志地下生活。
導演|林皓申
導演|施佑倫
當長女皓瀠被診斷為過動症之後,蕭湘瑜才明白自己三十多年來不被理解,充滿障礙與挫折的人生原來是因為自己也有過動 症,看著女兒從小在學校和家裡都被排斥,為了滿足旁人期待 一直用藥壓抑自己,自卑而退縮,幾乎就是另一個自己。陪伴 著皓瀠慢慢成長,帶著女兒找到自信與價值,她彷彿也找回自己失落的人生。
導演|范儉
製片|徐子淘
製片|程樂兒
余秀華,被喻為中國的艾米莉.狄金森。2015 年春天,她爆紅中國,成為近年來最為人熟知的詩人。她是一位腦癱患者,她給自己的身份順序是女人、農民、詩人。命運給了她常人無法承受的生存痛苦,卻也因此而激發歷練了她無與倫比的天賦才華。當才華把她推向萬眾矚目的聚光燈下,她的家庭卻發生巨變,一個詩人能否獨立撐起自己的現實人生?
導演、製片|廖憶玲
導演|朱柏穎
李元佳,出生於二戰窮困的中國農村。戰爭遺孤的他隨國民黨撤台,為擺脫戰後亞洲封建的社會,無家庭牽掛的他遠赴西方擁抱創作自由,行蹤成謎,開啟處處為家的創作人生。最終落腳英國農村,親手建造屬於大眾的美術館,同時亦是他的家。李元佳去世二十年來,好友尼克‧索伊爾遵守遺囑守護作品,直到垂垂老矣。如今美術館面臨稅務壓力被迫拍賣的命運……
導演|胡斯翰
製片|宋軒麟
這是關於上海和香港一個世紀裁縫手藝興衰的故事,也是一段我在最壞的年代裡重新認識一班親人,也重新面對自己的經歷。一間家庭式小裁縫店原來藏著人生最寶貴的課堂,也留存了幾代中國人面對去留抉擇的腳印。一切就由1995年我18歲時發現兩張五十年代裁縫店老單張開始......
導演|潘志琪
中國正經歷一場從農耕到工業的轉型,城市化進程正快速推進,大量農村人口來到城市生存。影片通過蘇老爺子,亞寧和國強夫婦,飄浮焦慮的城市生活、以及他們內心深處迷惘惆悵的故土情節,呈現城市化進程中個體的生活景象和生存境遇。
導演、製片|蘇青
導演|米娜
製片|郭曉東
這是一所盲聾啞學校幾個孩子的故事:曹寒子,青春期的她有無數的問題希望得到解答;張丹彤,從小學習豫劇,她希望通過電視選秀節目改變自己的命運;李聰,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奶奶不承認她這個殘疾人孫女的現實;王逸文,希望自導自演一場義大利歌劇。他們的希望能實現嗎?
導演|Lola LIU
製片|Wolfgang BERGMANN
過去十年,陳思曾經阻止超過200個人從南京長江大橋跳河自殺。陳思透過與自殺者的相處,了解他們選擇以自殺作為結束生命的原因。本片探討每個自殺者不同的生活背景,不論是城市或鄉村,驅使他們結束生命的最根本因素,來自於中國社會快速變遷。透過不同的個人故事與稀罕且幽微的影像,深入中國的內在秘密……
導演|黃胤毓
製片|山上徹二郎
八重山台灣人經歷殖民地台灣、二戰終結、美軍統治沖繩時期、1972年日本本土回歸,經歷從無國籍的三十年到全體改名歸化日本,他們在琉球歷史上曾經有個名字:無國籍者。這是一段橫跨八十年,在海與島之間的民族移動史。
導演|費牖明、劉碩
本片將視線鎖定中國激變時代的互聯網。一個默默無聞的女孩,忽然間登上各大門戶網站的頭條,數以億計的人在談論她。女孩將自己25歲之後的剩餘人生交由線民安排。她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替人完成各種心願。事件突破網路,各國媒體也加入追蹤。這一切的背後,有一個人在操縱事件的始終,他就是本片主人公立二。影片將逐一呈現立二如何透過互聯網製造多起轟動性的網路事件,又如何借力人們的欲望挑起民眾狂歡。而在狂歡之後,留下的是什麼?進化,還是倒退?
導演|姜娟
導演|鄭逸豪
三個來自不同職業背景的年輕人,兼職地創辦了首屆中國民間女性影展。外行的他們獨闢蹊徑獲取國際電影資源,多方聯繫各類影展策展人取經,自掏腰包接濟女影。影展儘管差錯百出卻粗糲得動人,然而這背後三人的關係卻變得微妙起來,與他們同行的影展又將何去何從?
導演|張楠
製片|張勇
這個故事並不僅是關於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孩如何掌握天賦才華來打一場保衛個人尊嚴的戰爭,也是關於一個女性如何通過必然的生命經驗完成自我覺醒,實踐自我理想與使命的故事。
導演、製片|溫澤仁
從小被看作是男子氣的「她」,經過許多迷茫後,終於發現自己的內在真我性別:原來是「她」包著「他」。
不過一邊正為發現自我而高興的「他」,另一邊卻又要面對屬於「她」也屬於「他」的身體和過去,還有數不清的人、事、關係……
究竟陰陽之間與之外如何存在更多可能?
導演|楊明森
製片|張明仁
西元1990年中期到西元2000年,台灣棒球界接連爆發的醜聞,嚴重打擊棒球風潮。當這些負面新聞逐漸平息後,隨著台灣球員站上大聯盟的舞台,眾人焦點開始轉移。本片透過台灣旅外、本土球員的訪談,以及官方、球迷等人的觀點來呈現台灣棒球的故事以及地位。我們將會深入記錄球隊的訓練過程,以及球員的生活,藉此見證棒球在台灣不僅僅只是一種運動,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導演|王文明
製片|王一飛
住在河流源頭與盡頭的兩戶人家,原本的生活快樂而滿足,但隨著氣候變化、冰川水減少,山上湧動的羊群昭示著草原生態不堪重負。沙漠的壯美隱匿著荒漠化的危機。幾年後,擔心的惡果相繼出現,他們會遭遇更嚴苛的生存挑戰嗎?
導演|馬珊珊
這個主題可以反映兩個層面的東西:
一、這位私家偵探個人的情感故事,他為什麼選擇這個職業?他一生經歷什麼樣的愛情故事?他具體怎樣展開調查?他的愛情觀是什麼?
二、通過這位私家偵探的個人故事可側面反映出現代中國的現狀,中國人的婚戀、愛情觀、華人社會的小三文化。(誰有小三?他們會去哪兒?他們如何不讓原配發現?)
導演|紀岳君
導演|蕭立峻
製片|蔡崇隆
導演像偵探般介入調查,拍攝一樁十八年前的擄人滅屍案,在拍攝過程中發掘真相,但後來才知道真相卻是偽造的。
導演、製片|陳榮燦
製片|李秀湖
製片|陳佩儀
製片|吳洋洋
賭權開放,為澳門帶來大量財富及社會問題。在不公義與價值觀扭曲的環境下,普遍對政治冷感的青年選擇默不作聲。三位青年蘇嘉濠、周庭希及楊晚亭在參選立法會選舉落敗後,走上街頭政治的道路。然而,燃燒青春的背後,卻是承受大量來自社會及家庭的壓力。在抗爭背後,市民對於他們的定義,到底是英雄還是鬧事者?將會在三年後的選舉驗收。
導演|MAK Chun Kit
製片|曾鑫
在這個備受談論的小矮人王國,有許多小矮人勇敢逐夢。我們發現他們不畏自身特殊外表,勇敢追求快樂。這部紀錄片記錄許多因不同原因而進入小矮人王國的員工。他們可能因為心境的改變、逃避現實、為情所困和在小矮人王國尋求契機的想望,而得到不同的感受。秉持著追求夢想與人生的快樂,他們願意在這個這動盪的世界,給自己一個勇闖的機會。
導演、製片|郭海濤
製片|喬‧比尼
房玉麟是一名專業的京劇演員,卻在紐約的一家指甲店打工。他決定通過一場京劇表演,來重返那個日益消失的舞臺。
導演|龔萬祥
曾在澳洲打工遊學的楊宇帆,當時死都不肯進農場工作,卻在異鄉泰國的火車上,夢見了小時候阿公的鳳梨田。小時候的味道已經逐漸消失,就像對阿公的記憶一樣,因此他決定回到土地,重新拿起鋤頭再現記憶中的古早味。從事有機農業是條艱辛而漫長的路,特別是全部的耕種只能靠父子倆。然而,一封寫給總統的信,卻改變了一切……
導演|陳志漢
製片|吳郁玟
身為解剖學教授,當自己的至親生病想要捐出身體給醫學院時,支持或不支持是最艱難的決定。在這個學期的解剖課中,我們 將深入探討被解剖的屍體家屬、老師、學生們,在過程中他們如何面對死亡以及身體所有權的衝擊。
導演|康世偉
製片|王鑫
主人公藏族喇嘛索南達吉從小熱愛詩歌寫作,他常幻想自己是倉央嘉措的轉世,想出版自己的詩集。弟弟去世,被出版社拒
絕等事情接踵而至,當信仰無法給他足夠的歸屬感,渾身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喇嘛詩人,是否能有智慧超越自卑,在詩歌的世界找到自己的靈魂?
導演|侯祖辛
製片|劉斌
六十歲,第一代搖滾侯牧人,曾因腦梗一度失語,搖滾卻從未離開。四十歲,痛仰樂隊主唱高虎,功成名就帶新專輯踏上回 家路。二十歲,中國好聲音冠軍梁博頂著壓力,沉寂中籌備首張專輯。搖滾給他們方向和力量,無關歲月。
導演|羅恩惠
拍攝顧問|葉漢明
香港 1967 年的暴動,被視為香港歷史的分水嶺。然而,涉事的三方(中國、英國、香港)卻對此事諱莫如深,都不願意舊事 重提。最可怕的在於各方都不願好好總結經驗教訓,使導致暴動的各種政治壓力,現在正在明顯地積聚起來。前車可鑑,今 日的香港還能再迴避歷史問題嗎?
導演|陳婉真
父親離開後,留下龐大的遺物。如碎片的物品,承載許多他的生命故事。每丟掉一個碎片,與他相連的記憶也少了一些。恐 懼遺忘這些記憶,女兒拿起了攝影機,試圖從物品、文件以及 許多認識父親的人口中,與逝去的父親對話。
導演、製片|蔡一峰
志明父親擁有的漁船被外國扣押沒收,頓時全家經濟陷入困境。志明父親迫於無奈,只得提前退休,回家做代工和照顧孫子。 志明想親手做一艘模型漁船送給父親做為安慰;而一心想從事漁業的弟弟志茂,因家中漁船遭扣押,返鄉展開瞭解事件原委。 在探訪許多船長後,他才了解到漁船被劫掠事件,小琉球漁民幾乎都曾遭遇過,這在琉球話叫做「牽去」。造價動輒台幣上 千萬元以上的漁船一旦被扣押,就血本無歸,有的船長再拼就有機會賺回失去的船,但對志明的父親而言,曾經擁有一艘船 這件事,似乎只能沉澱在記憶裏......。
導演|謝明洋
製片|金基鎮
《醃製》透過一整季種植、收割、製作酸菜的過程,觀察台灣農業對個人的影響,本片透過深入描繪這個產業週邊的生活故 事,展現一個逐漸消失的生活方式與景觀,當這種遊牧作物遭遇更嚴苛的農地法規,對於從事這個產業的個人,未來的不確 定性更加顯而易見。
導演|Nicola CONTINI
製片|Alessandro CARROLI
Emilia 與 Angiolo 這對夫婦決定採取與千萬中國移工湧向義大利的相反路徑,他們選擇移民中國以挽救位於托斯卡尼破產的家 族事業。相較於他們的子女,移居遠東八年、年近古稀的夫婦面臨一個抉擇:他們應該在哪裡安身立命?
導演|梁邁
製片|戴年文
本片以正處於青春期的年輕人為主角。從他們面對生命、死亡、情感、社會等議題,從他們的騷動與迷惘,選擇與判斷之中,反映出他們各自的性格、內在的矛盾與分裂,以及青春的優雅 與殘酷。
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是可以殺人的!影片記錄了青少年不斷動盪的情緒,剝掉他們模式化人格的偽裝,精準擊中每個人心中 揮之不去的孤獨感。
導演|張贊波
湖南湘西的一個普通而平靜的村鎮,一條正在修建中的高速公路即將穿過這裡,許多以修路為業的外地人大量湧入。在三年 多的時間裡,為了生活他們付出血汗代價,同時也使當地的村莊和百姓面臨改變的命運。
導演|盧幹文
製片|吳芷瑩
《朱古力城》是非裔小商人聚居廣州地的暱稱,講述非裔人士非法在中國居留造成的社會壓力及各種問題。剖析中國人對此的感受及非裔人士冒險留在廣州的黃金夢,呈現雙方生活的苦澀與甘甜,以及如何採包容及開放的態度來接受多元文化的衝擊。
導演|傅榆
製片|賀照緹
講述一位自中國大陸到台灣求學的女生蔡博藝,如何衝破國家帶給她的外在束縛與內在自我審查,追求真正自由的故事。從 小成長在言論受到壓抑的地方,嚮往著完全的自由。在台灣,她享受到反對政府的權利,但來自祖國大陸與小島的雙重壓力, 讓她只能遊走在危險邊緣,聰明的她只能想個完美的藉口。
導演|李立劭
泰緬游擊隊,1961 年以國雷演習的名義撤退回台灣,被發放在貧瘠的高屏交界之處墾荒,透過當年的幼童兵回憶,這段排除在國家記憶外的歷史逐漸被揭開,但老兵們卻逐漸凋零在這南方的小角落。
導演|丁一
導演|史杰鵬
2006 年我隨母親來到她闊別近 30 年的故地北大荒。1949 年出 生的母親和 1978 年出生的我曾懷有類似的熱血理想,最終都面對巨變而感到挫敗,北大荒如同中國其他地方一樣發生著劇烈 的變革,而母親當年的學生們卻意外成為這場變革的犧牲品。經濟改革後,日益懸殊的貧富差距所衍生的緊張感,最終引發 了一場命案。
導演|蔡宇軒
製片|盧曉筠
反核青年回到被核電廠包圍的家鄉,近距離觀察引起高度爭議 的反核前輩—黑黠仔船長。試圖從他帶領少數居民組織反核行動的現在式和他歷經船長、走私大戶和地方角頭等帶有傳奇色彩的過去式中,尋找關於反核的真相。
導演|解修遠
十年前張高平叔侄倆,一個事業正在起步,一個準備結婚,兩 人卻因為一個小小的善舉蒙冤入獄。如今,奇冤昭雪的叔侄倆回到變得有點陌生的家鄉,當一批又一批的記者走了之後,叔侄倆還能回到十年前的人生軌道上去嗎?
導演|吳建新
製片|徐穎潔
西方有一句諺語:「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這個法治常識,在中國卻只是一則童話。此時此刻,中國式的拆遷悲劇仍在不斷上演。
影片中,幾位普通市民的家被政府強拆,這只是一起「稀鬆平 常」的拆遷事件:沒有自焚、沒有以暴制暴、沒有群體性對抗。 但是面對強權,他們卻喊出了一個有力的口號:「拿起法律的武器,幫助政府糾正錯誤。」這是拆遷戶與政府、開發商的蟻象之爭,更是萌芽的公民意識與根深蒂固的蟻民心態的博弈。
2007 年,南寧市政府以舊城改造為名拆遷老城區。多數街坊認定「鬥不過政府」,陸續簽約搬離,只有阿智、辣椒仔、紅姐、 阿梅等少數人家艱難抗拆維權。
2011 年,資深維權人士高佬出現。在阿智家門前大榕樹下,高佬給拆遷戶耐心「普法」。認清自己的合法權益和公民地位後, 阿智等人的維權主張也產生質的變化:從爭執賠償多與少的合理性,轉向質問拆遷項目的合法性。2013 年,法院下達裁決書, 辣椒仔、紅姐等人家被逐個強拆。面對不可逆轉的強拆進程, 高佬協助阿智等人從北京聘請了著名的拆遷維權律師,準備與政府對簿公堂......。
導演|蘇哲賢
監製|于思茗
中國一批自世紀初被西方文化強烈侵襲的搖滾青年,已經步入 壯年。他們在藝術和生存的老問題中,掙扎地活著。有了音樂 的載體,他們對於人生、感情、神話的思考更多,探尋更深。 本片將呈現三個有代表性搖滾樂人的夢想、人生思索,與想要實現的烏托邦。
導演|商明
製片|曾鑫
為了吃到安全的食物,張女士從一名上層社會的外交官變成了最底層的農民。13 年來,她結合中國的傳統智慧,探索出可持續的有機農耕方法。雖然代價超乎想像,但一直堅守信念,以個人的努力反抗社會主流觀念,她到底能走多遠?
導演|周宇
製片|孫尨
本片講述探險家楊勇的民間科考隊,考察青藏高原冰川的兩個月裡發生的故事。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間因此產生的矛盾、衝突與危機。影片也將展示被譽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的冰川現狀。
導演│蘇鈺婷
楊三二決心蓋一棟全卡榫木屋子,八年來,近十四萬美金的存款都變成了一條條的木料。家人從冷漠到參與,從疑惑不解到伸出援手。他真的能尋著古法,完成這棟兩層樓的古法木建築嗎?
導演│陳焱
1978 年以前他們是農民工人和士兵,今天他們是世界聞名的電影導演,他們是中國電影的先鋒骨幹。這個真實故事是有關中國電影第五代人的親身經歷:我們成長的文化大革命年代,我們的四年大學生活以及我同學們――中國第五代電影人這些年來拍電影的真實故事。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們看到了中國的政治社會經濟的變化和進步。
導演│韓軼
一名雙目失明的男子決定一個人環遊世界。從小受盡歧視,他發現只有在旅行中他能找到快樂和自信。他跟自己承諾了每年必須要走三到六個國家,可是作為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他的夢想違背了家人的意願。家裡除了女兒的生活費和學費需要他負擔外,弟弟的學費和家裡的債務,都需要他來承受。而今年家裡的老房子因為附近的非法挖煤開始下沉,搬遷迫在眉睫。錢從哪裡來?他將選擇忽略家人的需求?或是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
導演│汪哲
2012 年、浙江省開化縣姜家村、九位老人、決定修建一座姜氏宗祠。老人們請來了外村的汪姓老木匠、指導做活。於是十個老人結伴上山砍下最粗的樹木做屋樑、十個老人扛著大木頭下了山。
他們是孩子的爺爺或者外公、孩子的爹媽都在城市打工、只有年末會回家過年。祠堂修建時停時續、因為田裡有春夏秋冬的農活要忙、每忙完一陣子、他們就會繼續修建。
導演│吳淑美
製片│王秋萍
本片的內容主要為記錄一個十一歲來自中國河南鄭州的智能及情緒障礙的特殊孩子――晨晨,離家三千里到位於台灣新竹市的一個國中融合實驗班上學,影片中可看到晨晨在不同文化環境中學習的情形並比較兩個環境對待學生的態度,以晨晨的角度述說他在台灣的生活與學習的情形,並從中瞭解「不同」孩子間的互動、矛盾與衝突,及融合在一起的過程。
導演、製片│王暉
製片│張峻
繼續以往紀錄片沒有講完的故事――搬遷後的新生活,《最後的收割》帶我們經歷一段不尋常的人生旅程:一對年逾花甲的中國農民夫婦因具有爭議性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而背井離鄉重建家園。本片詳細深入地展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城市化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衝突――當代中國乃
至世界各地普遍面對的問題。
導演│黃惠偵
這是一個關於我母親的故事。她出生在一個傳統的農村社會與年代,但卻是個很不傳統的女性。她是擔任牽亡陣紅頭法師的女同志,興趣是抽煙、打牌,還有收集檳榔盒上的清涼美女圖。
七歲那年的我發現媽媽愛的是女人,現在妹妹七歲的女兒問我:「阿姨,阿嬤係查埔還是查某ㄟ?」
這個答案很長,於是我只好拍一部片來回答她。
註:台灣民間俗信人死後化為鬼魂,生前為善的靈魂將被迎接到西方極樂世界,而作惡多端者將墜落地獄接受審判。牽亡歌陣是屬於「歌舞小戲」的喪葬陣頭,演出目的是要藉由神明帶領死者亡魂通過陰司地府,前往西方的極樂世界。紅頭法師則是演出中擔任執法器召喚神明引路的角色。
導演│解修遠
顧阿婆十幾歲的時候,一次母親病危,她用剪刀剪下手臂的一塊肉,放在藥罐裡做藥引,治好了母親的病。如今顧阿婆102歲了,住在上海的敬老院裡,唯一的女兒卻遠在蘇州,一年到頭也來不了兩回,看著別的老媽媽床前親人來來往往,顧阿婆很鬱悶。
顧阿婆年輕時還曾從日本人的刺刀下救過人,做過社區幹部,現在為了讓別人關注到她,於是整天嚷嚷著打抱不平,同屋的陳媽媽是她的小弟,而103 歲的曹阿婆卻成了她常常攻擊的物件…
導演│杜海
故事發生在中國天津,主角堯瀚(十歲)慶健(十歲),德琦(七歲),都在同一家音樂學校學習搖滾樂。
堯瀚是中國最著名的兒童搖滾樂隊「九拍小子」樂隊的主唱。堯瀚的爸爸畢業後一直在部隊文工團擔任男聲獨唱演員,因此對堯瀚學習搖滾樂非常支持。慶健也是九拍小子樂隊的成員,他擔任鼓手。慶健同時也是學校合唱團的主力團員。他的爸爸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慶健爸爸最大的理想就是把慶健培養成世界一流的搖滾樂手。
德琦已經在這所學校學習了半年爵士鼓和吉他,週末德琦爸爸通常陪伴她學習十個小時的爵士鼓。她現在正為了近期前往義大利參加人生第一次音樂比賽認真訓練中。
導演│盧彥中
製片│張鎮瀅
故事說的,是一名傳統市場的醃筍工,是被美術館典藏的「自畫像畫家」。她,名叫柳依蘭。
好比「台灣舊時代女性」的樣本。柳依蘭失親貧困,自小勞動,早早嫁為人妻,養兒育女,探索、成就自己。但這不是勵志故事!
這是一段神祕的自畫像旅程。我們將看到一次又一次,她把自己擺在鏡子前,在靈與肉身之間擺盪。身體,就是戰場…
導演│諶靜蓮
製片│廖克發
《爆走廚房》是一個小小不起眼,卻提供心之歸宿的小廚房。家豪、小鬼和蝦米曾經是古惑仔,每天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歷經女友被亂棒打死、多次進出少年監獄、看著家人為自己日夜哭泣,他們決心要改變自己,選擇在「藍色馬克」餐廳重新開始。未來有許多考驗,他們要面對過去的誘惑、家人的不諒解與獨立生活的經濟壓力,他們能夠成功改變自己嗎?
導演│林偉東
製片│葉偉平
在明愛社工何姑娘的熱心上門拜訪下,鄧氏一家和鄰里間關於香港天台屋新移民的故事在她的遊走間細數開來。身為基層的他們都為香港建設而服務社會,面對房屋租金高的香港,他們只好住在廉便狹窄的十三街天台屋裡。老鄧夫婦終於等到申請多年的機會入住公屋二人單位,但艱辛團聚的大家庭再一次分散,其子阿寶無奈仍住在天台屋,面臨拆遷。
導演│趙青
年輕時事業上卓有成績的味芳,無意中等待了樹鋒十幾年。這對老人的姻緣陰差陽錯,命運使然。八年前患了阿茲海默症的味芳不認識其他人,只認樹鋒;她缺失了以往的很多記憶,卻明白樹鋒是要和她走完一輩子的人。對他們來說,無論對方明白、糊塗,記憶留存、消失,都不可能磨礪掉內心深處的那份愛。如今,已八十六歲的樹鋒,不得不考慮為味芳尋找一家合適的養老院…
導演│陽建軍
生命教練原全遊戲人生的種種生活,包括攀岩、跑酷、武術、街頭拳擊、探險,以及這些遊戲背後的人生哲學。他的公益行動,如糖果計畫、聖誕老人計畫、展翅計畫和海星計畫。他供養一個懷揣作家夢的乞丐,試圖把他培養成又一個生命教練,讓他過上自食其力的、有尊嚴的生活。
導演│曾茜
在北京鳥巢以北三公里,有一個超過三萬人的河南村――「廢城」,人們靠收售廢品為生,這裡有人撿破爛,有人開寶馬(BMW)。有學校,有飯店,有階層,形成一個完整孤立的社會。十歲的汪琴姐妹在這裡出生長大,老劉一家在這裡收售廢舊木頭。2012 年,廢城面臨拆遷。汪琴姐妹將被送回河南老家上學,老劉在奔走尋找新的家園。
導演、製片│吳皓
電影講述中國最著名的明星學府之一――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班排演百老匯音樂劇《名揚四海》的故事。這是中國首次和百老匯正式合作。影片著重跟蹤不同家庭背景和性格迥異的兩位學生;在八個月的排演過程中他們在舞臺上闡釋美國的成名故事,同時也在臺下各自摸索著自己的成長和成名之路。
導演│許慧晶
製片│錢偉榮
張海甲因計劃生育政策,一出生就被父母送人。他成年後在城市奮鬥多年卻一無所獲。四年前一段失敗的婚姻,四個父母對他都很失望。海甲覺得自己很缺愛,用主持婚禮來尋找和感受愛。他還寫詩,學習成功學,研究佛學,他嚮往一個萬物和諧充滿愛的世界。但在現實中他卻與社會格格不入,被排斥在城市和農村的邊緣。兩年後一個帶著小孩的女人進入了他的生活,懷上了他的孩子,但雙方父母不同意他們的婚事,婚禮主持的工作也進入困境。
導演│馬占冬
製片│孫曉筠
2005 年李絲美帶著子女在收割她的最後一季鴉片。自佤邦全面禁種後,在這個外界稱為「金三角」的地方種植鴉片超過百年的人們,必須面對更殘酷的生存考驗。與李絲美不同,陳婆婆是少女時代來到佤邦的中國人,靠收售鴉片為生,沒有身份的她再也沒回過故鄉。這是幾代人失去身份與國家的民族,在罪惡中被世界遺忘。
三年禁種緩衝期過後,李家的女兒留下一個未婚生育的女兒去官家做僕人了,二兒子吸毒入獄,小兒子長大也開始吸食毒品,除此李家的生活沒有任何變化。
2009 年緬政府對果敢的槍聲,使佤邦地區緊張起來,渴望得到中國政府態度的的佤邦也只能靠民族武裝捍衛自己的生存空間。命運一片茫然。做出「全面毒品」的國際承諾的佤邦在得不到國際社會有力支援的今天,面臨新的人道主義危機與現實困境。
導演│李雅玲
一個有妥瑞症的導演,與一群來自不同年齡與社會位置的妥瑞患者與家人,他們的生命經驗互相重疊又多樣,他們聚在一起,決定在不靠藥物的狀況下,替自己找尋另一個出口。
導演│吳汰紝
製片│李孟津
可有看過小小孩在托兒所前不肯放掉母親的手,哭得死去活來的戲劇畫面?職場、住家、學校的空間分化,代表著生活場域的切割,因此的隔閡與陌生,讓送小孩上學和送孩子去當兵,似乎有著相同「生死未卜」的無力。
一位平凡的職業婦女汪慧瑜,異想天開,想要「帶孩子,上班去!」,從向職場爭取到深入法規,她發現這個社會對「母親帶小孩」這個重要的種族延續日常活動,不友善與缺乏瞭解的現實。「待在家裡」,或者冷血的去到職場忘卻小孩在托兒所。
為了完成這個「異想」,她開啟的這個越前進越多殘酷浮現的冒險,讓她必須搖身一變,成為學校創辦人、涉入友善企業的推動、甚至積極促成紀錄片的拍攝,積極發聲。為母則強,從一個媽媽為了完成單純心願而開啟的旅程,從數個友善企業要「友善」設立員工子女托兒所經歷的困難,我們是否會更清楚的看見,多少政府和社會漠視的環節默默幫助了「少—子—化」?
導演、製片│Rosie DRANSFELD
製片│Fran YANOR、莊芳芳
漁船船長苗紅巨,第一手經驗到科學家們在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警告-世界的海洋正在枯竭。在中國,漁業的危機比其他任何地方都來得明顯。快速的工業化與人口過剩耗竭了周圍的海洋。本片以紀實的觀點鏡頭來說這個故事,近距離一窺個人在全球災難當中掙扎生存的努力。
導演│盧幹文
製片│Jean-Philippe URY-PETESCH
盧幹文結合他身為科技遊牧者、紀錄片工作者以及老師的工作經驗,將其運用在傳統三輪車(tuk tuk)上進行行動電影及活動式的培訓工作坊。他採用獨特的中國電影拍攝手法,前往開發中國家激勵與訓練當地的年輕人拍電影。他認為,這是一種可以幫助這些生活困頓的年輕人的「心靈療癒課程」。晚上,他的三輪車會是一個可以進行文化交流或是帶給大家娛樂的露天電影院;白天,則是帶領當地的居民拍攝具香港風格的動作片、低成本科幻片或是記錄他們與當地青少年及孩童互動的訓練中心。
進行這個計畫的理由很單純,因為兒童們長期生活在遭受困苦的環境中,並且毫無激發他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是求進步的動力。除了單純拍攝紀錄片之外,他們也自創了一種娛樂方式-運用香港特有的游擊拍攝模式訓練這些孩子讓他們成為會說故事的人。
導演│章大中
製片│蔡心琦
這是個截肢的超級馬拉松冠軍重新站起來的故事;在身體和心理上;2008 年,台灣超級馬拉松跑者邱淑容,在法國完成18天1,150 公里的比賽後,因為細菌感染雙腿截肢;三年來她努力復健,重新開始上班,並且騎著三輪腳踏車,完成全程馬拉松;邱淑容的先生是她的啟蒙教練,截肢之後,她先生對於鼓勵她
開始跑步深深自責;邱淑容則認為截肢是她自己的錯誤,破壞了整個家庭規律的生活;為了彌補各自的錯誤,三年來他們形影不離地互相陪伴;隨著邱淑容逐漸能夠獨立行動,重新回到和跑友運動聊天的生活,他們兩人對於人生有了全新的認識。
導演│王國慶
這是一部反映中國當代青年情感、婚姻與生存狀態的影片。當今中國,教育、住房、就業、醫療等一系列改革的失敗所帶來的壓力,直接而有力地落到了人們身上,使人們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發生劇烈變化。特別是青年,處於極尷尬的境地。他們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買不起房,甚至談不起戀愛,在婚姻的門檻面前,更是望而生畏……,都說青年是社會的希望,此境遇下的中國青年,能支撐起動盪不安的中國未來嗎?
導演│顧仁權
製片│Rene SEEGERS
1958 年至1962 年,中國爆發驚世大饑荒,當年慘烈災情以及毛時代的世態萬象,至今鮮為人知。本片努力揭示真相,用事實說明毛澤東的大躍進政策,如何將中國農村變成了人間地獄。
導演│龍淼淵
製片│鍾秋夢
14 歲的童(深圳)和13 歲的東(香港)都被業界寄望超過丁俊暉,傅家俊等檯球精英。童父母大膽一搏,讓童輟學,跟隨中國檯球教父伍文忠。東卻不能放棄學業,因為在香港這是違法行為。中青賽即將開始,童和東如何應戰?這是一個觀察式影片,老少咸宜的題材。希望在大銀幕呈現一部從容又飽含內容的電影,像一場好看的斯諾克比賽。
導演、製片│何泱
製片│謝駿毅
《養奢》闡述現代中國的家庭生活。王是來自中國農村的貂皮業者,辛苦地維持著生意以及因為獨子自殺而破碎的家庭。本片記錄王的家庭,以及他與家人們在兒子離開之後努力過活的情況。
導演、製片│賀照緹
曾經當過小流氓的社工員小胖,想要幫助曾經觸法的原住民少年犯,脫離他們現在的生活。
少年們從高中休學之後,就不想繼續唸書,也沒有工作。小胖介紹少年去葬儀社工作,從最基層的洗刷大體學起。也有的少年去了民宿工作。
少年們的家境都十分貧困,他們急切的想要賺更多的錢,混幫派和偷竊顯然是最快的方法。小胖也急切的想把少年從過去的人際網絡中拔出來,但並不容易。小胖會成功嗎?一個身處邊緣的年輕生命,要經歷多少辛苦,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導演│洪雅純
導演│謝佩芳
這是一部重回電視節目拍攝現場觀察花嶼島民真實生活的影片,探討當時擔任製作單位的我們以節目拍攝的方式主動介入學童學習與生活,提供相機並與校方設計一系列攝影課程、邀請路透社平面攝影記者擔任老師,期望透過相機在短時間內看到小朋友眼中的世界,但螢光幕上呈現的花嶼真的是小朋友的想法與觀點嗎?我們離開後島上真實生活是什麼?
導演│王淼
這是一段關於一位美國私立高中招生人員及三名前往美國念書的中國留學生的旅程。透過這三名留學生的角度去了解位於太平洋兩端的文化及教育差異。這些學生放棄了在中國考大學的機會起程前往美國,當他們降落在美國緬因州後,他們的希望和夢想將如何展開?
導演│管盛盛
製片│Alexis MESTRE
這個大綱的設想為,90 分鐘的影片在時間上呈現的是太陽村的一天,這一天中的17 個不同的片斷,組成了常規的太陽村生活場景。也暗示出這裡的每一個孩子是如何成長的歷程。(雖然這17 個片斷都是設想的,但是這個設想並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對太陽村實際的觀察和瞭解後,制定的拍攝,是有很強的操
作性的。)影片用一種成長的常態去剖析這份不為人知的、晦澀的關愛。
導演│王文明
導演│王一飛
何芳菲與家人即將失去校園和家園,而被迫淪為民勤又一批背井離鄉的「生態難民」,生活在土地沙化、水源枯竭之地的孩子們的生存道路也極其艱難,他們的身上,背負著父輩的希望和家庭的未來,即使對於未來憧憬無限,也無法掩飾內心深處對沙漠化的恐懼,從出生到現在,他們就一直感受著生態惡化帶給他們幾代人的刻骨銘心的創痛!
導演│黃建亮
這是一個抗拒正規學校教育體制,讓孩子在家自學的家庭成長故事。
目前我們的教育大都在學校進行,雖是以傳道授業為內容,卻以考試、升學為目標,近年來更因為教育改革政策的反覆,讓學子與教師們惶惶不知所措。但在根深蒂固的望子女成龍鳳觀念下,有多少人膽敢挑戰整體社會制度。
適性自學雖然可以彌補了制式教育體制僵化遲滯的部份,然而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缺少在團隊中與同儕互動與溝通的社交能力,也是明顯缺失;相關法律制度有待建立;教育學習的內容與進度之訂定,自宅學習中許多不為外人道的苦與樂,是本紀錄片主要探索的內涵。
導演│Isabelle MAYOR
製片│Jan VASAK
在香港,每一平方公尺的土地都得徹底利用。白日熙來攘往的街道,夜間變身為購物中心。油麻地的巷道一封街,成了蔬果批發市場。清晨五點的中環,數千名快遞員忙著分發每日配送到家的報紙。空間自我回收再利用。美麗都大廈有如一座節能的垂直都市,紡織工廠與旅館、網咖、公寓、餐廳共存。人們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工作、交易。
象徵香港精神的工匠和街頭工作者,以名為「路邊攤」的小型特殊商場,將縱橫全城的數千條街道轉化成社交場域。我們將跟隨鞋匠、防水布攤販和家庭主婦,深入他們的居所。我們將採訪他們的家人,瞭解每天置身這種緊密生活的感受。
賣雨傘的何先生,已經在同一條街工作了50 年,而年輕的瑞奇,才剛在兩棟摩天大樓間的夾縫開了一間麵攤。這些小型創業者以原創、脫俗的方式,緊緊抓住每一個角落,充分利用這座城市的稠密。香港,每一平方公尺的土地都不能浪費。
導演│黎小鋒
導演│賈愷
目前,「紅歌」復興,「紅色文化」在中國大陸風起雲湧……。而從1998 年開始周遊中國,宣傳雷鋒,一心要創辦共產國際大學的老劉,則是大聲喧嘩中一個泛著幽默色彩的音符……。
老劉是唐吉柯德,十三年饑腸轆轆宣傳雷鋒;老劉是烈火金剛,關進精神病院還不捨信仰;老劉是精神探測器,是流動媒體,是掉進音箱裡的一隻豚鼠;老劉是瘋子的知音,城管的掃蕩對象,被窮人接濟的大人物……老劉永遠都生活在昨天。他走遍全國尋找同道,籌建山寨版的共產國際大學,要解决一萬個年輕人的信仰教育問題……。
這是一部關於命運、信仰與教育的悲喜劇。2007 年3 月開拍,採取長期關注、定點跟蹤的方式,在時間之流中體現人物命運的變化和時代精神的變遷。
導演│余迅
製片│Daniel CROSS
佇立街頭面對都市重建,寇叔受到有著大好前景的搬遷提議所吸引,同時卻又不願放棄他原本在鄰里的生活。面臨著年老與陷入困境的兒子,寇叔掙扎著試圖保留他僅存的一點快樂與尊嚴。
導演│龍淼淵
製片│郝智強
在網路與影視的薰陶下長大的兩個維吾爾族少年,新疆少年艾達爾與艾力,在叛逆和迷惘中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他們似乎走得更遠,因為他們愛上了一種危險刺激的極限運動——跑酷,從而開始了他們一個關於青春與抉擇的歷程。本片跟蹤記錄了艾達爾領軍的ESP 跑酷團,這個原本輝煌的團隊,因為社會與學業的因素,隊員們已各奔東西。ESP 團隊何去何從,跑酷少年艾達爾需要做出自己的選擇。
導演│王利波
影片希望透過一個普通中國公民的身份,對三峽工程決策過程、移民、地質災害、建設基金等問題展開調查,以此向公眾呈現一個真實的三峽工程。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探討公民的知情權和話語權。
導演│沈曉閩
製片│龍淼淵
主人翁老王,58 歲,他的一生都在製作大型的毛澤東塑像,在當代藝術市場大受歡迎,而意外地晉身為「國際藝術家」,他的毛澤東雕像一個可以賣到700 美金以上。然而他並不懂所謂的現代藝術與行為藝術,仍舊住在沒有暖氣的狹小居處,信仰並推廣毛澤東主義。他有一個瘋狂的計劃:製作一個一百公尺高的毛澤東雕像……
導演│何穎賢
製片│翁子光
角本是圓。懷念孤兒時代教堂鐘聲的玫瑰、準備戒毒打工賺錢回鄉派紅包的阿彬、成功戒毒而只求得到女兒諒解的榮生,在三年前的《被遺棄的針筒》的拍攝裡,他們把自己的故事逐一娓娓道來,三年後他們的生活如何?是天國近了?還是柳暗花明?真實的自我愈見模糊還是清晰?
導演│郭珍弟、柯能源
製片│黃茂昌
台灣鮪魚捕獲量在全球僅次於日本,兩千噸的船隻在太平洋追逐財富,完全仰賴魚撈長的經驗。三年才返家一次,與魚群和島國女孩相處的時間比家人還多。年逾七十的志伯在最後一趟航程後,就要退休,將船交給長子。然而,地球暖化與保育團體的規範讓捕魚日益困難,他能順利返鄉嗎?
導 演│李靖惠
製 片│陳俊志
這是一部關於生命、夢想與愛的紀錄片,歷經十三年長期創作,深入安養院拍攝老人與外籍看護工。在安養院這個獨特的空間,當老人遇上外籍看護工,他們彼此會激盪出什麼漣漪?產生什麼衝突與動人的故事呢?影片刻劃老人與移工從陌生乃至成為生命共同體的轉變,愛情與親情的滋味堆疊匯聚在思念的空間冉冉昇起。這群女性移工擔負家庭生計與兒女教育的重責,在失去自由的勞動空間追尋她們的夢想,而鄉愁與流動的情慾只能在社會的底層寄生……
導演│陳惠美
製片│莊濟寰
刺青,即以針將墨刺入皮膚,製作出圖案或文字的行為。深究台灣本土刺青的歷史脈絡,我們在原住民文化中找到痕跡,這是一條重要的血脈,一個現代與過往的對話。回到現代,台灣兩位刺青大師靠著自己的力量,在國際大賽上嶄露頭角,這是屬於台灣人的認同與驕傲。
導演│沈可尚、盧元奇
製片│洪廷儀
在台灣,婚紗文化的興盛已經不是新聞,這個龐大的婚慶消費市場每年約有105 億以上的產值,而轉移去中國大陸後更是驚人。婚紗照是情感的顯影,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禮俗及真性情都無一遺漏地被記錄在婚紗照之中,它讓所有人相信,它是一個能用金錢交換具像幸福的造夢工廠。諷刺的是,當一個以個人主體性為基礎的造夢過程可以反覆地被套用,有完整的服務及生產線,並深入生活之所需時,那些王子公主從此過著幸福人生的美夢,卻愈來愈快醒來,愈來愈少被長長久久地實現,那些傳統的華人家族觀念也逐漸被挑戰……
導演│黎小鋒、賈愷
本片跟拍出身貧寒的學子小靳,被父親老靳送上高考、上大學、找工作的戰車,畢業後又進入事故頻出的富士康尋求生涯發展的過程,試圖探尋,一個窮人的孩子,在一個社會晉升階梯發生斷裂的時代,能否超越「出身」,通過教育改變「蟻族」的身份和地位?
導演│森本理沙
製片│森本理沙、李嘉雯
這是第一部追溯中國近代網路發展史的影片,探討現代中國社會複雜與微妙的適應全球數位化的過程。儘管受到世界最嚴格的審查制度與封鎖,中國網民依然能透過網路推動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上的巨幅變化;即使政府對網路社會運動上的打壓策略已經超乎多數媒體專家的想像及預料,但虛擬空間裡的中國社會改造進程依然是沛然莫之能禦。
導演│章大中
製片│沈如雲
以八八水災為經,全球暖化為緯,藉由南台灣一個山中國小的故事,陳述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全人類遭逢的危機與應變;颱風、洪水一直都是台灣小島的常態,大水造成的災難在全球四處可見;歷經災難之後習得的順應之道,才是人類文化的結晶。
導演│葉雲
影片以北京一所私立小學和湖南深山一所小學為拍攝對象,向這些同齡、卻出生背景懸殊的兩群孩子,拋出10 個同樣的問題。通過這些提問與回答,串聯起這兩群孩子既相似卻又截然不同的生活。導演更進而讓兩群孩子觀賞拍攝素材,讓他們了解彼此的家庭環境、親情故事、苦惱與夢想。兒童天真面容與言語的背後,呈現了中國貧富差距懸殊的問題。
導演│蔡崇隆、蕭立峻
製片│紀岳君
當國際品牌蘋果iPhone 與宏達電等人性化手機大發利市,位於中國與台灣的台商工廠卻相繼傳出裁員、罷工、工人連續跳樓等不幸事件,難道這只是高科技版的血汗工廠嗎?還是另有其他複雜難解的因素。本片沿著高科技產業的世界代工圖譜前進,逐步揭露一個弔詭的歷史過程:這些越來越有人味的智慧型手機價值,是如何凌駕那些越來越像機器的手機工人,與自以為主宰的手機消費者。
導演│李軍虎
兩個來自農村從事按摩洗腳的女孩小菊和苗苗,到城市打工相遇在一個洗腳店裡,日後成了相依為命的姐妹。這是一個農村青年在城市實現自身價值的故事。他們渴望融入城市之中,他們不再希望像父母一樣受苦受累,他們想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他們咬牙堅持著,為了心中那美好的夢想。
導 演│史祖德、霍寧
製 片│史祖德
中國河南安陽,2008 年冬,一群考古工作者正默默的開始搶救一座東漢大墓,考古隊的領隊潘偉斌深信這裡應該就是大家尋找多年的曹操墓!一直到隔年冬初,這座磚造東漢大墓的門終於被打開,終於證明這就是曹操的最終所在! 2010 年這座大墓入選中國十大考古發現,卻又引來許多學者反對的聲浪!
導演│陳富
製片│于家峻、金瑞
緬甸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度之一,肆虐的毒品與連綿的戰爭是它貧窮的根源。果敢為緬甸境內的華人自治區,14 歲的少女楊梅清和同伴徘徊在邊境線上。在她14 歲的生命裡,貧窮和疾病一直困擾著她的家鄉;突如其來的戰火和難民潮,更讓她失去了工作。她想偷渡出國,改變自己貧窮的命運,但她將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她身後的家鄉會是什麼樣子?自己的未來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導演│杜海濱
製片│蔣顯斌
什麼是愛國主義,什麼是國家,為什麼要愛她?在民間,民族主義常表現為強烈的排外情緒,有人把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等同於反西方,尤其是反美。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或是愛國主義,表現出來的特徵是粗鄙、盲目和虛偽性。本片試圖以中國山西平遙的一些90 後年輕人的實際行為為出發點,討論愛國主義的概念、歷史、發展、意義,以及愛國主義在現今中國的呈現與內涵;進而探求愛國主義對於今天大眾心理的真正意義。
導演│王楊
一座舊工業城的回憶,伴隨著中國60 年的歷程緩緩展開。這是對青春理想的緬懷、是對政治運動的記憶、是家庭恩仇的精彩故事匯總。同樣也是中國的個體在時代前景的一次顯影,並且通過自我的故事觸達心靈。仇恨、寬恕、懦弱和鬥爭。自我救贖在大歷史的煙塵下隱隱發光,而面對精神的創痛,人們是否有機會取得一種勝利?
Get daily insight and update containing tips, skills for your creativity
Zero Spam. You Can Unsubscribe An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