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兮是一位在中國出生、以蒙特婁為根據地的加拿大籍電影剪輯。緣著在中國、加拿大及法國的生活經驗,她以 獨特的方式融合文化和藝術面的敏感度。鳳兮曾擔任好幾部獲獎紀錄片的剪輯,例如《千錘百煉》、《Clebs》、 《魂牽夢屋》、《凱蒂藍調》。她的作品曾在柏林影展、坎城 ACID、日舞影展、真實影展、加拿大國際紀錄片影 展、Art of the Reel 等著名影展上首映。鳳兮亦擔任過加拿大國際紀錄片影展、多倫多亞洲國際電影節和 CCDF 等 影展的剪輯指導。
王淼(導演、製作人、剪輯師)出生於北京,現居住於紐約。在多文化以及多語言的環境下,王淼對不同文化有 一定的敏感度和欣賞。她專注於製作人性化的故事。以創作來呈現出各種人的觀點。她持有芝加哥大學經濟學 以及帕森設計學院設計和電影的學位。她曾和知名平面設計師 Stephan Sagmeister 和傳奇紀錄片和紀錄片專家 Albert Maysles 學習,在他們的陶染之下,王淼不只對美術設計非常敏銳,更可以細膩的觀察人的行尾舉止。這 些都幫助她在日後成立了 Three Waters Films。她在之後製作並執導了《錄取通知》、《尋岸》以及《北京出租 車》三部紀錄長片,以及短片 《Made by China In America》和《黃牛山》。她的片子曾在數百個電影節進行放映, 包含了在全美劇院放映、全國播放、和在各大影音頻道撥出。《尋岸》以及《北京出租車》在世界各大知名影展 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王淼曾獲得 Impact Partners、日舞學院、傑羅姆基金會、紐約州藝術委員會、翠貝卡電影 學院和 Women Make Movies 的獎金,她亦是奧斯卡影藝學院的成員。
彭文蘭是定居於倫敦的獨立製片/導演,九零年代開始於央視擔任英語節目製作人,製作了中國第一個新聞評論 調查節目《焦點訪談》。回到英國後,她先於中央資訊中心(英國政府媒體部門)擔任 UK Today 的製片人,並 曾於 1991 年入圍紐約影展。接著於 BBC 擔任數個中國紀錄片影集製片人,包含分為三系列討論中國現代文化 的《崛起中國》(ITV);以大英帝國為主題的紀錄劇情片《隱密的王國》(BBC2);以上海為主題的《China Close-Up》(BBC2)等等。彭文蘭長年擔任 BBC 及英國和歐洲的工作坊講師,並經營以製作紀錄片為主的公司 Sinoscope,多年來也製作了許多由中國前往英國拍攝的電視劇和劇情片。其中包括:謝晉導演的《鴉片戰爭》; 央視連續劇《孫中山》以及十二集的紀錄影集《大國崛起》。
Leo 江松長是一位以舊金山和台北為據點的電影工作者。他最近的作品《金門》在 2024 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 短片提名。他之前的作品《時光機》已在全球 50 多個電影節上展映,並獲得 10 項獎項提名,包括新聞與紀錄艾 美獎和哥譚 。在 2020 年,他執導了融化皮博迪獎的 5 集 PBS 系列片《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中的 兩集,該片追溯了 200 年亞裔人士在美的歷史。他過去的作品包括艾美獎提名的《一個叫凡爾賽的村莊》,講述 卡崔娜颶風過後紐奧良的美籍越南人社區的重建和轉變(PBS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獨立鏡頭);作品《驕傲大 選戰》介紹世界上唯一的 LGBT 政黨、《高先生到華盛頓》(2012 年啟發精神獎、2013 PBS 播出),《To You Sweetheart, Aloha》(2006 PBS 播出),以及《One + One》(2002 金鷹獎)。
除了導演工作外,Leo 也擔任中國導演范儉的新片《兩個星球》(特別評審團獎,Doc NYC 2021)的製片人。 他也與其他電影人合作,擔任剪輯師(2001 年 POV 的 True-Hearted Vixen;2006 年 PBS/VOCES 的 Recalling Orange County);他同時也擔任攝影師(United in Anger,2012 年紐約現代美術館紀錄片雙周影展;Ask Not; 2009 年 PBS 獨立鏡頭;The Tailenders, 2006 年 POV)。
Leo 擁有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學士學位,並在南加州大學獲得電影製作碩士學位。他的作品得到了日舞影展、翠貝 卡、ITVS、創意資本、Catapult 電影基金和亞裔媒體中心(CAAM)等機構的支援。他曾在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 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西北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紀錄片製作。除了於 CCDF 擔任培訓講師之外,他還 擔任過 Hot Docs CrossCurrents、Blue Ice Fellowships、蘇格蘭紀錄片研究所 Connecting Stories Mentorship、 IDA/American Film Showcase Fellowships、Catapult Film Fund Research Grant Fellowship 和 Center for Asian American Media Fellowship 的導師。他是亞裔美國人紀錄片網路(A-Doc)的聯合創始人,曾是社會問題紀錄片 發行合作組織——新日電影公司(New Day Films)的聯合董事。Leo 同時也擔任 CNEX 的顧問製片人,也是美國 電影與科學學院(AMPAS)的紀錄片分會成員。
吳凡,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畢業,英國愛丁堡瑪格麗特女皇大學藝術節策劃與管理、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紀 錄片製作雙碩士。從事影展策展、影片企劃、紀錄片製作等工作超過 20 年。曾任女性影展行政統籌與活動總監、 CNEX 主題紀錄片影展策展人、CCDF 華人提案大會總監、CNEX Studio 製片(參與《街舞狂潮》、《幸福定格》 等多部作品)、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活動統籌與選片人、北藝大與台藝大電影系兼任講師等。曾著有《電影○製 片》、《電影○影展》二書。現任鏡電視藝文節目部【另一種注目】節目製作人,節目獲得超過 30 項國內外影展 肯定。
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平時靠打影像雜工過活,熱愛真實電影,現職為自由的影像工作者,作品多與 自我的困頓及抒發有關,近年專心投入探討信仰與性別的領域之中。導演長片作品《牧者》獲金穗獎與捷克基諾 國際獨立影展最佳紀錄片,並入圍台北電影獎;《神人之家》入圍瑞士真實影展國際長片競賽單元,獲第 24 屆台 北電影獎百萬首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觀眾票選獎,並入圍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和最佳剪輯。
蕭汝冠是一位後期導演和獲獎資深剪輯師。曾任長澍傳播製片助理、意象後制公司 Avid 剪接師及台北影業剪接師。 目前在北京有個人剪輯工作室,參與中國大陸影片的企劃與剪輯指導。他協助製作的《吹夢無蹤》甫於紐西蘭邊 鋒紀錄片節獲得最佳國際紀錄短片獎。
蕭汝冠曾擔任金馬獎和臺北電影節的評委。他憑藉《十七歲的單車》、《歌舞中國》和《最好的時光》多次入圍 金馬獎最佳剪輯,並以《尋找蔣經國》獲金鐘獎最佳剪輯獎。他目前是後期導演和監製,負責製作多部中國大陸 系列紀錄片。
Irena 是 Taskovski Films 的執行長兼創辦人,該公司是一家總部位於倫敦的全球銷售和製作公司,並在歐洲各地 設有辦事處。Irena 在許多電影機構擔任電影顧問 / 專家,例如 HBO Europe、TRT world、Asian Cinema Fund、 Dok.incubator CZ、Sources Germany,並擔任捷克伊赫拉瓦紀錄片影展 Emerging Producers 計畫的主要導師。 她也是培訓計劃「有意識的創意領袖和電影駐地的電影學院」的創始人,致力於拓展創意製作與發行的藝術。
Irena 在布拉格接受教育,並從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畢業。她曾在耶路撒冷的山斯皮格爾電影電視學 院學習,並在英國倫敦的國家電影電視學校獲得碩士學位。
我在紀錄片電視行業工作了四十多年,其中過去二十年幾乎全部在亞洲,跑了香港、新加坡、南韓和中國大陸。 我將時間分配在製作原創製作、或將作品「改編」為國際版本,以及教學訓練。多年來,我擔任過許多角色,包 含研究員、開發製片人、製作人、監製、編劇、劇本醫生,但最讓我滿足的是教學訓練。
1983 那年我開始拍紀錄片。1986 年,西方的紀錄片團隊首次獲准進入內蒙古拍片時,而我是那次工作小組的一 員。自此,我在亞洲改編了四十多隻紀錄片,其中包括《解密紫禁城》(國家地理頻道——國際,2009 年獲觀眾 票選第一名)、《北京歷史》(BBC Worldwide)、《武當山上工夫龍》(國家地理頻道——國際,獲紐約電影/電 視節銅牌獎)、《中國航天英雄》(暫譯)(探索頻道亞洲,獲亞洲電視大獎「高度讚賞」獎)、《韓國最夯: Rain》(暫譯)(探索頻道亞洲,亞洲電視大獎決賽)、《韓國最夯:金妍兒》(暫譯)(探索頻道亞洲,獲 2010 亞洲電視大獎最佳剪輯獎、最佳導演亞軍與其他兩項目)。我在 LIC 的原創作品包括《飛虎傳奇》、《中國 金絲猴》、《盲猴歲月》、《中國天鵝湖》、《最後的小火車》等。近期項目包括與歐洲廣播公司進行有關《潮汐》 (威爾士、蘇格蘭、北愛爾蘭、愛爾蘭)、《橋》(德國)和《羊》(德國)的國際聯合製作。我其實也有創作 型的紀錄片產出,例如,我參與的製片與編劇作品《罩袍下的世界》就獲得 2014 年國際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
在沒有開發或製作紀錄片時,我享受投身於世界各地的培訓計畫。我曾在 IDFA、IDFA 學院、Hot Docs、Sunny
Side、Greenhouse、Baltic Forum 和 Dragon Forum 擔任培訓講師,並在韓國、日本推動多項培訓計劃。我亦在 「跨越邊界」(Crossing Borders)擔任七年首席講師,這是個集結歐亞各地電影人的國際性長期培訓計畫。此外,
榮幸之至,我已和 CNEX、CCDF 合作十四年,而 CCDF 仍是我每年的年度大事。
PPat FERNS 是 Ferns Productions Inc. 的 總 裁( 也 曾 是 Nielsen Ferns International 的 副 總 裁 以 及 Primedia Productions 的總裁),曾製作過加拿大最優秀的獲獎節目和獨步全球的媒體活動。1985 年 Pat 在班芙電視節上 啟動了公開提案大會,並把這標誌性的提案大會活動帶到世界的五大洲。他是 CNEX 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的總體 企劃(CCDF),CCDF 今年已是第十五屆。 2000 年他因「對加拿大電視業的傑出貢獻」而第五次獲得著名的加 拿大電影電視學院成就獎。2005 年,Pat 因其對產業的貢獻而被授與加拿大勳章。Pat 目前正在撰寫他的回憶錄 和加拿大獨立製作的歷史。
Pat 與其創辦的 Ferns Productions Inc. 製片公司致力製作優質紀實短片系列集、電影長片、電視劇情片。其重要 作品包括 : 澳洲與加拿大合製,四小時長的《庫克船長的熱情與探索》,該片贏得加拿大雙子座獎。隨後,Pat 為 加拿大廣播公司「事物的本質」節目製作三小時長的《達爾文的異想世界》,該影集為澳洲與加拿大合製。《達 爾文的異想世界》獲得極高評價,在中國獲得被譽為「科教影視作品奧斯卡」的中國龍獎之「銀龍獎」。該製片 公司也為德法公共電視台 (ARTE) 製作了五小時版本。
Pat 的最後一部作品《聆聽虎鯨》(暫譯)獲得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電影獎的最佳紀錄短片獎和自然無國界國際電 影節的最佳海洋生物影片獎。《鯨魚對話》(暫譯)這部加德合製的影片是為加拿大廣播公司、ZDF、3SAT 和 ARTE 製作的。為拍攝此片,製作單位出動三艘尖端科技船隊,探索航行兩年,以研究虎鯨的語言。
Pat 的製片公司亦受美國 Arrow Productions 製片公司委託,由 Pat 擔任《1941:美洲新歷史》(暫譯)影集之監 製。這部影集是長達八小時的劇情式紀錄片。他也為多倫多 Holgate Production House 製片公司的紀錄長片《中 國的轉型奇蹟》(暫譯)擔任製片。
Pat 曾為國家地理頻道《打造人工魚礁》紀錄片籌措資金 ; 並負責撰寫與製作《中、萊塢》紀錄片。本片由中國的 鳳凰衛視領客文化,與法國電視五台合資製作。
21 年來,Pat 持續擔任以色列紀錄片行銷平台 CoPro 國際顧問,亦擔任深圳國際科教影視展評暨製作人年會 (CICSEP)、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提案大會(GZDOC)之國際顧問。他也為 CNEX 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服務 15 年了。
Get daily insight and update containing tips, skills for your creativity
Zero Spam. You Can Unsubscribe Anytime